四、《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工程
(一)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信息系统建设工程
以市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为依托,分阶段建立覆盖区(县)、乡镇(街道)监管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网络(内网、专网和广域网)。2013年,安全生产信息平台对市级安委会成员单位和区(县)安委会重点部门和重点企业的网络覆盖率要达85%以上,至2015年,对市级安委会成员单位、区(县)、乡镇(街道)和重点企业单位三级安全生产信息网络覆盖率要达到90%以上。并进一步向其他企业延伸,推进安全生产智能化监管,促进社会本质安全。
(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程
构建应急指挥系统、应急培训、物资储备、科技装备、救援队伍、专家咨询等六大支撑体系。完善市、区(县)、乡(镇)、企业四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按照《专业为主、专兼结合、群众参与、平时预防、险时救援》的工作要求,建设一批专业和兼职相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加强青年志愿者队伍培育,使其成为事故应急救援的社会补充力量。整合现有应急救援装备,加强应急救援物资的配备和储备,提高物资保障能力、紧急运输保障能力;积极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充分发挥安全生产专家库作用,积极开展灾后评估。2013年,初步建成市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包括物资储备库)。2015年,各区、县及重点企业建成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完成义务救援队伍组建。确保市、区(县)、乡(镇)、企业四级应急救援体系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做到信息畅通、快速反应、处置有序,评估有力,实现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的有效应对。
(三)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工程
建立各级安全生产信息网络和新闻发布制度,即时发布安全生产事故及责任追究情况,定期向全社会公布全市安全生产形势,保障公民对安全生产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强化对安全培训机构的监管与指导,建立健全全市安全生产培训机构管理制度,对安全培训机构的培训资质、培训内容、培训专业实行备案制度,严格实行教考分离;积极整合现有培训教育资源,规划布局培训基地建设。2011年将培训基地列入全市发展基本建设计划,2013年完成对培训基地建设的论证、规划,力争奠基动工,至2015年,完成培训基地基本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开展实景实战教学培训,提高安全生产培训质量,形成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现场实战教育相结合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