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强化公共服务支撑。以扩大规模、提升质量、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为重点,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创造人民富裕、和谐文明的小康社会新生活。
1.扩大就业规模。加强公共就业培训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和规范灵活就业形式,努力扩大就业容量。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加强创业培训和创业扶持,以创业促就业。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就业服务体系、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失业救助体系和劳动者权益保护体系。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城乡统一的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机制,实现医疗、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将符合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城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完善社会福利和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加快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困难群体、残疾人和优抚对象等特殊群体社会保障机制。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面解决城镇困难群众住房问题。
3.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支持农村急救体系、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儿童专科医院、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医疗卫生信息化工程等项目建设,完善重大传染病、寄生虫病、慢性病、精神疾病、职业病和地方病服务网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扶持南阳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支持市、县级中医院建设,推进中药现代化。加强卫生监督体系、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创建卫生城市活动。
4.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加大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投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全面完成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乡镇文化站改造。支持中心城区体育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完成行政村和社区全民健身工程,提高体育赛事举办能力和接待服务水平。
5.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构建社会管理源头治理、动态监控和应急处置有效机制。加快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创新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流动人口管理机制,建立人口均衡发展的政策和服务体系。建立科学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严格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建设“平安南阳”。
(三)强化体制机制支撑。积极探索有利于生态高效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1.创新生态环保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跨界污染联合治理机制和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支持南阳市建设排污权、碳排放交易中心,探索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权、碳排放交易机制。建立丹江口库区、淮河源头生态补偿机制。支持南阳市创建国家环境容量研究及应用试点城市。
2.创新土地管理体制。探索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有序流转,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支持南阳市建设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市。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信息平台建设。实施节约集约高效用地工程,推广应用先进节地技术,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用地投入产出率,综合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建设土地开发复合功能区。支持南阳市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探索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试点。省在年度计划指标方面支持南阳市重点项目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发展。对确需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国有未利用地,且土地前期开发由土地使用者自行完成的工业项目用地,在确定土地出让价格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15%执行。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国有未利用地,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50%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