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树立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着力构建生态系统和生态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坚持强化载体,推动转型升级。以城市新区、城市组团、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为载体,着力推动要素集聚优化配置,培育产业集群,加快转型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
---坚持节约集约,实现内涵发展。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投资强度、能耗评估等准入门槛,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改革开放,增强活力动力。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全面开放,带动全局,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加快形成有利于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主要目标。到2015年,生态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三化”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生态文明社会初步构建,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突破60亿公斤,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率年均提升1.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对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更加突出。
到2020年,生态系统更加完善,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巩固,建立竞争力较强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三化”协调发展格局全面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所突破,成为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市。
(四)功能分区。在南阳市域范围内,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和经济地域的内在联系,划分为生态保护功能区、生态农业功能区和产城互动功能区。
---生态保护功能区。以伏牛山、桐柏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及沿线生态走廊、鸭河口水库及白河流域为重点,强化生态功能,控制开发建设,构建以“两山两水”为框架的生态战略格局。
---生态农业功能区。以全市13个县(市、区)基本农田、宜农岗丘地、坡度在15度以下的山地和非饮用水源区为重点,加强耕地保护,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形成一批高效生态农业基地。
---产城互动功能区。沿宁西铁路、312国道及沪陕高速的东西发展轴,沿焦枝铁路、许南襄高速的南北发展轴,以南阳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官庄工区、鸭河工区以及14个产业集聚区为支撑,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升城镇承载能力,构建双“十”字交叉的经济隆起带,形成依城促产、以产兴城的产城互动发展新格局。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绿色安全生态体系。树立绿色、低碳、高效、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加强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促进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构建“两山两水”生态系统。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原则,建设伏牛山、桐柏山山地森林绿色生态屏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绿色生态屏障和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生态走廊、鸭河口水库及白河流域绿色生态屏障,构建以“两山两水”为重点的生态系统。重点实施水土保持、退耕还林、长防林、天然林保护、水源涵养林、农田防护林等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建立生态工程实验室、林产品质量监测中心、林木种质资源库及采穗圃基地,选择性地搞好岗丘、平原地带高效生态经济林建设。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7%。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保护,深入推进水源区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严把项目审批和验收关,规范采掘、捕鱼、养殖等经济行为,加强旅游和船舶污染防治,确保水质稳定达标。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加大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性建设资金投入和贴息补助力度,重点安排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建设。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发挥先行先试、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