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建设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和小型水库、山塘、陂坝、灌排泵站等水源工程,改善农用地灌溉条件,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构建田村路网,提高道路通达度和建设标准,方便农产品输送,降低农产品输送成本。因地制宜开展农田防护和水土保持设施建设,提高农田防灾抗灾能力。
(三)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对农村宅基地进行统筹规划安排,引导农民住宅相对集中建设,促进自然村落适度撤并,对腾退宅基地、村内废弃地、闲置地进行整治,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合理利用,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四)开展村庄基础设施更新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结合项目区实际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开展项目区内村屯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更新建设,促进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开展项目区内地质灾害防治,消除灾害隐患,保护农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基本原则
(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土地利用和水利基础设施状况,结合项目区生态、文化、民俗等特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开展项目建设。项目要重点向粮食主产区、特色农业区倾斜,向基本农田保护区、中低产田改造区倾斜,向自治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倾斜。项目建设中要注重利用地方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农业,体现特色文化,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使土地整治与自然生态、文化特色相互协调。
(二)科学规划、合理建设。项目选点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交通建设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及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等有关规划相衔接,项目规划设计要科学合理、突出重点,防止低效投入和重复建设。要按照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充分征求当地农民意见的基础上,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进行规划设计,在全区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中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三)整体推进、务求实效。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整体推进”思路,统筹协调同一区域内的各类投资项目,开展全域范围内的村庄及农田的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和统一整治。遵循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不急功近利,不盲目攀比,不搞形式主义,不增加农民负担,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尊重民意、保障权益。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从农民的实际利益出发,以农民是否欢迎和受益为标准安排建设内容,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支持并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国家支持和农民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农民通过投工投劳得到收益、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