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实力雄厚的相对优势,重点支持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全局和学科创新发展的基础研究,重点支持对人类社会发展共同面对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基础研究,力争在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相关领域有辽宁声音、辽宁影响、辽宁地位;立足基础优势,面向辽宁特色,注重超前谋划,重点支持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基础研究;瞄准理论创新,突出文化传承,彰显区域特色,整理文献资料,推出标志成果,重点支持对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重大作用的基础研究。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学科齐全的优势,着力推进跨学科研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术领域和学科增长点,建立高度体现学科间交叉融合的新型重点实验研究基地。
(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
着眼于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聚焦辽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面向社会现实,关注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和关键环节,重点扶持关乎辽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三大主题以及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等立足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对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加快辽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型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应用对策研究。搭建决策咨询平台,拓展决策咨询渠道,以利应用对策研究成果为政府部门知悉、采纳。立足区位特点和地缘优势,开展全球问题、国际区域和国别问题的长期跟踪研究。支持高等学校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等合作建设咨询型智库,设立一批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基地,推出系列发展报告和政策建议,以扎实有力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决策。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文化成果转化,积极参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发展研究,推动探索新的文化业态,凸显“辽宁创造”,为文化强省、提升辽宁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
(五)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推广普及
坚持文化传承与文化传播并重,推动人文社会科学普及与自然科学普及协调同步发展。面向社会开设“高校名师大讲堂”,建设一批精品文化讲坛,使公众享受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名师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升高等学校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引领力。充分利用网络和新闻媒体,提升高等学校社科名家名作的知名度,提高讲座的利用率和普及率。开展“高校理论名家社会行”活动,鼓励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社会基层,走入企业行业,融入普通百姓,及时了解社会对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应用对策的需求,增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现实感,着力解决相关理论与现实问题。组织动员名家大家撰写高质量社科普及读物,积极宣传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科学理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众人文素质。创建、共建哲学社会科学普及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