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关于印发《海南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定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加强对热带海洋和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等规划中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和监测网络,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编目,进行少数民族地区生物知识的收集整理。完善物种资源进出口管理制度,加强对物种资源的监管,防止物种流失和生物入侵。加强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及其生境的保育与恢复,建设珍稀濒危物种和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与繁衍基地,加强珍稀濒危物种和种质资源保护。
  开展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加强对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和特色旅游小镇的建设,创建一批生态市(县)、生态文明乡镇(生态乡镇)、小康环保示范村(生态村、文明生态村)和绿色社区(低碳社区),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改善城乡人居生态环境,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六)提高核与辐射监管水平,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建立先进的辐射环境监管体系和核应急体系。建立省、市(县)两级辐射监管机制,加强省和市县级辐射监管能力建设,重点建设海口、三亚、儋州和昌江四个市(县)辐射环境监管机构,力争到2015年,海口、三亚、儋州、昌江四市县辐射监管机构的人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等方面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建成覆盖全省能全面反映海南辐射环境质量状况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按照动态监控、及时预警、准确计量的要求,建设重点核与辐射设施的监督性监测和自动监测系统,实时监控辐射状况。
  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完成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审查和发放,实现废弃放射源的安全收贮,废弃放射源返回和交贮率达到100%。加强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和监督管理,规范电磁辐射装置的布局和建设。
  (七)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建立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环境监管体系
  1、强化特色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结合我省省直管市县的特点,重点建设海口、三亚、儋州、琼海、五指山等骨干监测站,形成以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为技术中心、骨干站为区域中心、一般站为基本站的环境监测体系,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域监测模式。建设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和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预警网络,构建完善的环境监测预警信息网络。
  构建具有我省特色的环境监测能力体系。加强南海海域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以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为依托设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海南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站,建设西沙群岛大气海洋综合背景站并建造南海海域环境监测船,开展南海海域环境质量例行监测,逐步增加反映全球气候变化的监测项目。建设重点旅游区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和实时发布系统,为旅游业发展和景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建设文昌火箭发射场环境影响监测定位站,填补我国火箭发射环境监测的空白。按国际一流标准建设管理五指山国家环境空气背景站,建设热带原始林、人工林、草坡地和红树林生态系统观测站,建立遥感监测与地面定位监测相结合的生态监测网络。建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长距离研究站,提高我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与研究能力。
  2、加强环境监察能力建设
  继续加强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2015年省级环境监察机构达到一级标准,地市级环境监察机构达到二级标准,县级环境监察机构达到三级标准,全面提高我省环境监察执法水平和能力。建立健全固体废物监管体系,重点建设省级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和海口、三亚、昌江、儋州等4个市(县)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加强环境监察队伍建设和管理,围绕增强责任制和提高执行力,不断完善环境监察制度建设,推进执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以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加强岗位培训,提升环境监察人员执法水平和队伍整体素质,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能。
  加强重点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能力建设,自动监控设备数据传输由无线传输向有线传输转化,并逐步实现视频监控。加强对安装在线自动监控设备排污企业的监管,由政府出资委托有资质的机构对自动监控设备进行统一运营管理,确保监控设备正常运行和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加快推进省级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申报登记管理,推行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加强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及重点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的监督管理。
  3、推进环境应急能力建设
  按照“配精省级、配强市级,配齐县级”的原则,省级应急能力建设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海口、三亚、洋浦、澄迈、儋州、昌江、琼海、文昌、万宁、五指山和东方等11个市县的应急能力建设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他7个市县的应急能力建设达到国家三级标准,全面提高突发环境应急管理能力。按照《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要求,建设包括省核事故应急指挥中心在内的省级突发环境应急中心,并逐步构建全省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组织编制昌江核电站和洋浦、东方、昌江、老城等工业区环境应急预案,建设完善昌江核电站应急监测网络,加强环境应急技术队伍和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完善环境应急设备配置和应急物资储备,适时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故应急演练,确保可以随时应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在昌江核电站首次装料前,精心组织核事故应急演习,提高核应急响应能力。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