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指标
| 二级
指标
| 评审标准
| 分值
| 评价等级
|
A
| B
| C
| D
| E
|
1.0
| 0.8
| 0.6
| 0.4
| 0.2
|
一
课程
设置
15
分
| 1-1
课程
规划
| 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骨干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规划、建设,符合高技能人才标准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 5
|
|
|
|
|
|
1-2
课程设计
| 运用符合现代先进职业教育理念课程模式,具有科学的设计与开发路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具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特色,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 5
|
|
|
|
|
|
1-3
课程
定位
| 具有明确的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评价方案,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符,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且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在专业培养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
| 5
|
|
|
|
|
|
二
课程
内容
35
分
| 2-1
内容选取与组织
| 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知识(技术理论知识、技术实践知识)为主体,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科学设计课程内容,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突出专业特色
| 10
|
|
|
|
|
|
2-2
课程资源
| 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教材使用制度规范;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设计要求,满足教学需要。教学资源丰富,辅教、辅学功能齐全,并能有效共享
| 25
|
|
|
|
|
|
三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15
分
| 3-1
教学
方法
| 教学实施能根据课程目标、内容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项目教学、理论与实践学习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独立学习、小组合作等学习组织方式,实现有效、高效教学,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 10
|
|
|
|
|
|
3-2
教学
手段
| 灵活运用多种有效适当的教学方段,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学校硬件环境能够支撑课程的正常运行,并能有效共享
| 5
|
|
|
|
|
|
四
师资
10
分
| 4-1课程负责人
| 课程负责人具有高级职称的在编教师,是学科带头人,能够科学合理负责课程建设的规划、组织与实施,在实际教学中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能够推进教学团队培养和水平的提高。课程负责人近三年主讲此门课程不少于两轮
| 5
|
|
|
|
|
|
4-2
师资
结构
| 主讲教师不少于3人,必须是本校在职教师,文化基础课程教师具有中、高级职称,专业课程教师是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具有良好的师德。与企业联系密切,成效明显
| 5
|
|
|
|
|
|
五
教学硬件
15
分
| 5-1
校内实训
条件
| 实训基地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建设,能够满足课程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的需要,设备、设施利用率高
| 10
|
|
|
|
|
|
5-2
校外实习环境
| 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布点合理,功能明确,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 5
|
|
|
|
|
|
六
教学
效果
10
分
| 6-1
教学评价
| 教学效果良好,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获取率高,相关全市质量检测和技能竞赛成绩突出
| 5
|
|
|
|
|
|
6-2
行业评价
| 课程内容、教学实施企业认同度高,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素养
| 5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