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渔民传染源管理。配合卫生部门做好渔民的血防知识宣传教育和查治病工作,督促渔民做好粪便管理和个人防护。
3、农业灭螺工程。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对现有钉螺分布的水田实施水改旱,因地制宜种植旱地作物或经济作物,改变钉螺孳生环境,减少因水田作业感染血吸虫的机会;在有钉螺分布的低洼沼泽地带(非基本农田)开挖池塘,大力发展优质水产养殖业,实行蓄水灭螺。
4、加强能力建设。结合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强市、县家畜血防工作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对家畜血防机构实验室进行改造,更新必需的设备;对家畜血防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建立各级疫情监测体系,开展家畜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掌握疫情动态,实行网络化、信息化管理。
(二)水利血防。
1、河流(湖泊)治理工程。对于疫情和螺情严重、影响范围大且对血防具有较大作用的河段,因地制宜采取护坡、吹填、涵闸改造、抬洲降滩等血防措施,并与河流(湖泊)治理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实施。重点抓好城区沿江沿湖血防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多途径、多渠道争取水利血防项目,配合中心城区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加大江湖进水口的血防工程治理力度,确保循环水体安全。5年完成护坡861620米,改造涵闸24座。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结合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优先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项目,确保到2013年全部解决血吸虫病疫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3、水利行业血防。根据流行区水利单位血吸虫病流行程度以及所在地钉螺孳生情况,采取建设血防安全区(带)、净化区域环境、加强血防监测和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改善水利行业人员生产生活环境,提高防病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三)林业血防。
l、抑螺防病林建设。以滩地、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和有可能孳生钉螺的丘陵地段等为重点,种植适宜生长且抑螺效果好的树种,结合翻耕套种,改变丘陵、滩地以及人畜活动频繁区域的生态环境,5年时间完成抑螺防病工程林45万亩,减少钉螺孳生,减少人畜粪便对丘陵滩地的污染,达到降低感染性钉螺密度、减轻感染危险、保护农民健康的目的。
2、重点防护林工程。疫区范围内的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尽可能将造林地选择在靠近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外围,尽量与抑螺防护林相连接,形成生物隔离带,阻隔人畜进入流行区。
3、湿地及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保护。结合东洞庭湖湿地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疫情监测,设立警示牌,加强管理,减少人畜感染。
(四)国土资源血防。
结合血防工程特点,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大力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实施土地平整,新修整修田间沟渠、道路等农田基础设施,对有螺沟渠纵横交错、药物灭螺难以奏效的地方,结合田间渠系涝渍改良工程,进行环境改造;结合土地整理,改良土壤、种植农田防护林,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对一些疫情严重、村庄附近螺情复杂,钉螺难以消灭的地方,依申请优先安排增减挂钩项目。5年时间完成疫区土地整理项目80万亩。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