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农委合肥市环巢湖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十)环湖生态湿地工程。

  在主要入湖河口、湖湾和沿湖圩区,全面开展环湖湿地重建,提高湖水自净能力。理顺湿地管理体制,实施湿地分类规划保护,达到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合肥生态安全、提供丰富水生动植物产品的目的。重点建设巢湖温家套、店埠河、马尾河等湿地公园,沿巢湖外围,因地制宜,建设环湖湿地保护带。

  七、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

  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在环巢湖旅游大道两侧建设13万亩水生蔬菜、14万亩苗木花卉和12万亩生态经济防护林,在大面积农田和湖区之间建立起环形生态廊,改善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成为有效生态隔离带,促进水体氮、磷和悬浮物的沉积消化和吸收利用,大大减轻湖泊沉积和污染负荷。据测算,每亩莲藕全年从土壤中吸收纯氮、磷分别达7.7千克、3.0千克,每亩水芹可以吸收252千克氮和52.2千克磷,26万亩水生蔬菜吸收氮、磷折算达2900多吨,占原合肥市畜禽养殖、农村生活、种植业等农业面源向巢湖排放氮、磷折算总排放量1.1万吨的26.4%。通过发展健康水产养殖,也可通过微生物→原生动物→小型动物→鱼类逐渐消化吸收,尤其对悬浮物消除起着沉淀和吸收作用。规划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有机肥,控制农药使用,实施沼气工程,推广秸杆综合利用,农药利用率提高20%,化肥施用效率提高30%,秸杆利用率80%,削减农业氮磷污染负荷15%,从而有效降解农业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规划区良好生态环境得到维护,巢湖“一湖清水”得到有效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效益。

  与传统粮油种植相比较,规划区露地蔬菜亩均增效2000元、设施蔬菜亩均增效5000元、苗木经果林亩均增效3000元、水产养殖亩均增效1500元,实现区域内产值和效益倍增,同时保障城市鲜活农产品有效供给。

  (三)社会效益。

  通过环巢湖旅游大道现代生态农业景观带建设,推动“农旅结合”、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和环巢湖旅游产业发展。经测算,区域内产业发展可就近就地带动30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大幅度增加农民股金、租金、薪金收入,实现农民收入倍增并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以上。

  八、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保障体系。

  将环巢湖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作为合肥市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建设和巢湖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摆上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建立由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农业、林业、畜牧水产、发展改革、环保、财政、水利、国土、规划、旅游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组成的领导小组,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目标明确、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对环巢湖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目标任务等逐级分解、执行、检查、考核。

  (二)建立规划保障体系。

  将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纳入到各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旅游及巢湖流域保护利用的总体规划,并使之与土地整治等规划相衔接。对规划区农业用地要通过法定程序,实行更加严格的保护,确保规划严肃性和稳定性。规划区内的村庄居民和企业要逐步调整,尽快实现区域内产业的成片布局。

  (三)建立政策保障体系。

  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的同时,强化政府在现代农业建设方面的保障和引导作用,逐年加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和调动各类要素向农业集聚。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在土地利用、信贷支持、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充分利用省、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政策聚合效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吸引工商、民间、外埠资本投资开发现代农业,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积极向上争取各类项目资金支持,整合各类农业发展资金,集中财力,支持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业招商项目基础条件。

  (四)建立技术保障体系。

  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力度,重点在种子种苗、设施农业及配套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等关键性、适用性技术上实现突破,建立和培育一批体现现代生态农业高新技术水平的园区和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立领导、专家和基地农户代表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和专家负责制。积极发展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专业合作组织为补充的新型农业服务组织,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努力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