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培育龙头企业。鼓励服务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促进形成一批叫响全国的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速企业规模扩张,重点在商贸餐饮、交通物流、文化旅游等领域,培育形成一批主业突出、管理规范、能够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大型服务业龙头企业。到2015年,营业收入超5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其中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
(三)强化载体支撑。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强化资源整合,提高集聚发展水平。通过建设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创意设计、产品交易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9大产业集聚区内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配套,加快形成分布集中、分工明确、互相支持的完整产业链,促进生产制造和生产服务共同发展。注重发展总部经济,着力吸引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或地区总部及其研发中心、营运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等到我市落户,实现资源要素的集约利用和高效配置。
(四)创新体制机制。继续深化国有商贸流通企业改革,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与机制。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探索建立特许经营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法人、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公用事业改革。继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实行企业化自主经营,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推进工业企业主辅分离,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制定行业服务标准,强化行业自律。
(五)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强、能够产生集聚效应的大项目和国内外服务业知名龙头企业,借助其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高层次人才,努力提升服务业品质,以开放倒逼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同时,大力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走出去,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打造自主品牌,通过连锁、特许、加盟等形式,拓展域外业务,提高辐射能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型服务业经济新格局。
(六)实施人才战略。健全政府引导、单位主体、社会参与的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机制,完善优秀人才培养资助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吸引人才政策体系,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行“全程代理服务”,多渠道引进境内外优秀人才。对引进的高级专业人才在研发经费、住房补贴、家属随迁、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使人才进的来、留的住,为加快我市高端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