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杂果产业。以发展各地名特优果品为重点,突出低产改造和优质丰产,稳定杂果基地建设规模。沿坝及坝上地区主要发展欧李、金红小苹果等;坝下丘陵区重点发展木瓜杏、石片黄杏、供佛杏、金刚拳杏、宝石李、西梅李、八棱海棠、悠悠枣等特色杂果;怀涿南部适当发展核桃、板栗等干果。到2015年,全市特色杂果栽植规模稳定在100万亩左右,产量达到10万吨,重点加工龙头企业达到5家,年加工能力达到3万吨,产值达到2亿元。
森林旅游产业。依托我市独特的气候条件、特殊的地理区位、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全力打造首都北京森林旅游的“后花园”,京津市民休闲、度假的旅游首选城市。全市重点打造“一个森林旅游连接圈、四条森林生态旅游线、十大森林生态旅游区”。同时,按照“两环三带四区五园”的布局发展以乡村林果观光、采摘为主的森林旅游业。力争到2015年,创建省级森林公园30处以上,国家级森林公园新增5处以上,年接待旅游人数达到100万人次以上,年创产值达到1亿元。
生物质能源产业。紧紧抓住国家加快生物质能源发展的政策机遇,充分发挥我市发展生物质能源林的地域优势,在所有适宜县区,着力推进以文冠果为主的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同时,加强生物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引进建设配套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培育壮大生物质能源产业。“十二五”末,文冠果等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发展到50万亩,至少引建1家大型加工企业,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产值达到0.5亿元。
野生动物训养产业。“十二五”期间,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野生动植物清查工作,制定合理有效的保护和驯养开发措施。谋划建设以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观赏、展示为主体,集观光旅游、科普教育、迁徙地保护为一体的新型野生动物驯养园区。到2015年,全市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站12个,野生动植物监测中心1个,野生动物驯养基地5个,产值达到0.1亿元。
(三)培育其他林果产业
灌木资源加工业。在继续扩大以沙棘、柠条、枸杞为主的灌木林基地的基础上,抓好灌木资源加工,推动产业化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十二五”期间,建成柠条基地100万亩,沙棘、枸杞基地200万亩,扶持和引进灌木林资源开发大型企业10家以上,加工能力达到3万吨,产值达到0.2亿元。
苹果梨产业。按照巩固老品种,引进新品种的原则,在对红国光、鸭梨等传统特色品种进行保护性开发的基础上,紧跟国内外发展潮流,积极引进名、特、优、新品种,对老旧果园进行更新改造,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十二五”期间,全市苹果、梨基地面积稳定在50万亩左右,年产量15万吨,产值达到2亿元。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