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6.着力建设学习型城市。以打造“图书馆之城”、国际一流书城群和全国数字阅读先进城市为载体,形成完备便捷的购书、借书、读书服务体系,确保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等指标位居国内城市前列,倡导“每天阅读一小时”,力争当选“世界图书之都”。加强全民阅读活动品牌建设,努力将深圳读书月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阅读品牌,打造全民阅读精品项目,办好读书论坛、全民阅读网和月度好书榜等品牌活动。加大阅读活动引导,倡导以读书为乐的生活方式,弘扬以读书为荣的价值观念。把握数字化时代新媒体的特点和趋势,推广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电子书阅读等多种载体的阅读方式。倡导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促进阅读成果转化。重视和改进青少年阅读,关注劳务工阅读需求,发展民间阅读组织,丰富全民阅读参与主体。

  (二)建设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民生福利水平。

  7.加快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适应建设国际化城市和推进特区一体化需要,把握建设“文化强市”历史机遇,掀起深圳第三轮文化设施建设高潮,力争形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标志性文化设施群。加快推进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展览馆、深圳艺术学校新校址、深圳文学艺术中心、宝安书城、龙岗书城建设和深圳画院、深圳交响乐团、深圳博物馆老馆维修改造工程;立项建设深圳图书馆调剂书库、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和研究中心;做好深圳群众艺术馆新址、深圳美术馆新馆、中国(深圳)设计艺术博物馆等项目前期工作。

  8.协调推进区级文化设施建设。新规划的城市主中心区前海中心区,五个城市副中心的龙岗中心、龙华中心、光明新城中心、坪山新城中心和盐田中心按照适度高于原区级文化设施建设的标准,“十二五”期间续建和新规划一批骨干型文化设施。规划期内,福田区推进福田城市雕塑群、侨香文化馆建设;宝安区继续推进“新中心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文化艺术中心、演艺中心三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南山区继续推进南山博物馆、南山文化馆新馆建设和南山文体中心改造;光明新区规划建设光明新区文化艺术中心,继续推进公明文化体育中心建设;坪山新区规划建设坪山新区文化综合体;盐田区规划建设海洋文化中心;龙岗区规划建设“三馆一城”,即公共艺术馆、青少年宫、科技馆和龙岗书城。

  9.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出台《深圳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确保基层文化设施用地的供应。制定《深圳市基层公共文体设施规划和建设标准指导意见》,规范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推行由街道综合文化站统筹配置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资源的新型管理模式,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探索行政区域型与功能区域型相结合的公共文化设施配置模式,形成覆盖行政性社区、厂区和大型屋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到2015年,初步实现每10万常住人口至少拥有一个街道级以上文体设施,每3万常住人口至少拥有一个社区级以上文体设施,基本形成“十分钟文化圈”,基层文化设施覆盖率和服务效能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10.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按照《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总体思路和工作方案》的部署,积极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新建、迁建重大文化设施项目优先在原特区外选址,推进在坂田、民治等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提升原特区外文化设施品位,完善城市文化服务功能。加快原特区外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推进按照区域人口总量配置文化设施资源,实现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与原特区内大致相当。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活动向原特区外倾斜,在原特区外大力实施流动文化服务工程,并积极组织市属美术、图书、文博和公益电影、文艺培训资源下基层活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广播影视服务均等化,把优质文化资源配置到基层群众和劳务工身边。

  11.继续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进一步完善深圳图书馆服务功能,推进科技和服务手段创新,做好全市图书馆服务的示范。加强深圳少儿图书馆建设,完善少儿图书服务。加大深圳图书馆工业区、功能区分馆建设力度,完善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在居民小区、厂区等人口密集区域的布点,“十二五”期间新增200台自助图书机布点,把深圳图书馆的优质资源延伸到基层。推进区级公共图书馆总馆建设,光明、坪山新区各建成一个建筑面积不低于1万平方米的地市级一级图书馆;加快各区公共图书馆分馆建设,形成以区馆为总馆,街道、社区(工业区)图书馆(室)为分馆的新型管理模式;全面推进“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实现市、区、街道和社区图书馆(室)资源共享和一体化服务。进一步完善基层图书馆网络和共享工程基层用户点,街道、社区和厂区图书馆(室)开辟专门的电子阅览室(区),提供网上阅读服务。加强馆藏资源建设,在保证纸质文献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加大数字资源比例,不断丰富图书、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和影视节目等数字资源。加强阅读指导员队伍建设,建成10个阅读指导培训基地。至2015年,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不低于2.3册,读者持证率超过10%,公共图书馆建设接近香港和发达国家城市水平。

  12.加大文化惠民工作力度。继续实施和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街道和社区综合文化站(室)等国家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项目建设。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着手实施一批新的文化惠民工程,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流动服务工程。继续办好流动演出、流动电影、流动展览、流动讲座等流动系列文化活动,把优质文化资源通过流动服务的形式送到基层群众和劳务工身边。

  大力推进周末文化服务工程。办好周末剧场、周末音乐会、周末电影等周末系列文化活动及“美丽星期天”、“戏聚星期六”、“音乐下午茶”等活动,丰富群众周末文化生活。

  实施劳务工文化服务工程。加大以劳务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精心举办劳务工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继续办好外来青工文体节,搭建劳务工参与文化活动的平台。加强对劳务工文化社团组织的扶持和劳务工文艺骨干的培训,支持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