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注重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一是为促进产业加快创新发展,通过逐年增资做大了新区科技发展基金规模。二是大力促进研发平台和研发机构建设。三是大力促进知识产权发展和自主品牌建设。四是推动建设了一批高科技产业化基地,聚焦扶持了一批重点创新型企业,组织实施了一批支撑高科技产业化的重大项目。
3、注重园区和基地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结合新区总体规划调整,进一步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载体及产业配套区域,推进建设民用航空、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基地。做强原有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临港主产业区等载体建设,鼓励建设低碳示范产业区。加强产业园区联动,以优势互补为前提对两区合并后的产业区发展实施了体制机制上的整合。
4、注重发展中调整,不断提高产业能级
坚持以高端化、高效化和高新化为导向,不断提升新增项目产业能级。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和实施节能减排,五年累计淘汰落后产能项目800个以上,减少标煤消耗共计60万吨,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从0.116吨标煤下降到0.0695吨标煤,下降46.5%以上。
5、注重招商引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根据国内外产业发展新趋势和产业投资新动向,强化产业投资协同机制,围绕新区产业主导方向,聚焦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重点项目,为新起点新跨越引领方向、集聚后劲。“十一五”期间引进工业内外资项目超过6504个(其中,外资工业项目731个、合同外资71.89亿美元,引进内资工业项目5773个、新增注册资本1613.25亿元),包括存量企业增资在内,“十一五”期间工业总投资超过1500亿元。
(三)瓶颈问题
在取得以上发展成效的同时,浦东工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新矛盾、新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业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工业增加值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技术产业比重不高,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较慢,如2010年浦东高技术产值率、工业综合增加值率均只有25%左右,远低于国际城市60%和40%左右的水平。产业自主创新力度有待提高,主要行业仍缺乏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高新技术领域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力度不足,未真正形成大批具有影响力的自主创新企业。金融与产业资本结合度有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化亟待高效的资本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有待拓宽、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待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等。土地、能源、环境容量制约工业总量扩张,工业用地扩展空间有限,土地占补平衡指标严峻,产业项目落地较为困难,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压力大。土地集约化水平仍须进一步提高(2010年,金桥176亿元/平方公里,而台湾新竹园区超过500亿元/平方公里)。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推进工业发展将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项目导向,努力解决这些瓶颈问题。
二、“十二五”期间浦东工业面临的发展环境
(一)国际环境
1、从国际产业分工转移趋势看,总体趋缓,但高端转移趋势增强
“十二五”时期,汲取金融危机的教训,从就业与经济安全等因素考虑,发达国家将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工业化”,产业转移总体将有所趋缓,但研发设计、部分高端产品和高端环节转移力度将加大。
这要求浦东抓住机遇,提升对外开放的层级和能力,打造价值链高端优势,积极承接高端产品、关键零部件及高端环节的转移。
2、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看,新一轮产业革命正酝酿突破,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成为各国战略选择
“十二五”时期,以新一代IT技术、新能源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正酝酿突破,世界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成为各国的战略选择。
这要求浦东选准重点攻关领域,加强自主创新,通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产业能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