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推动ICT产业融合发展。以金桥现代通信产业为依托,充分发挥中国移动视频基地、中国电信视讯中心、中国大唐上海产业园等的集聚优势,加强ICT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快集聚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机构,促进移动智能终端、移动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三屏融合等的发展,积极参与并率先实施TD-LTE的4G国际标准,全面打造全国领先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倾力打造国家电子商务综合创新实践区。探索创新并做大做强电子商务新模式,重点支持和推动供应链管理、大宗产品电子交易、第三方电子支付、移动电子商务等模式的发展。加快提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能力,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投融资、区域电子商务共享平台等方面加快引入或建立相应的服务机构,推进行业和企业泛电子商务化。以独特的思路建设唐镇国家电子商务综合创新试点镇,搭建国际商贸平台,加强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到2015年,新区电子商务交易额要达到6000亿元,第三方支付资金达30000亿元,大宗商品电子交易额达到5000亿元。
大力构建辐射全国的网络文化产业高地。以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为主要依托,聚焦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等核心领域,加快提升网络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创建国家全媒体数字出版基地,加快汇聚包括影视、图书、教科书在内的国内外优秀文化产业资源,形成涵盖全媒体知识产权保护、监管和交易的完整产业链。支持电子书发展,全力打造集内容制作、出版、印刷、传输发行和消费为一体的数字出版产业链,促进数字出版规模化发展。到2015年,浦东新区以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等为主的网络文化产业总体经营收入要达到500亿元。
4、发展环境与保障体系(五大措施)
智慧浦东建设是一个较长时间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营造发展环境、构建保障体系。
(1)组织领导和绩效考核
形成智慧浦东建设组织领导架构。以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领导小组、浦东新区推进电子政府建设联席会议为基础,设立智慧浦东推进工作组,充分发挥在智慧浦东建设推进过程中的领导、决策和协调职能。
制定行动计划并形成考核机制。根据智慧浦东具体推进实施情况以及各行业各领域的基础条件,形成区级层面及各委办局、街镇、开发区推进建设智慧浦东的行动计划,并将相关工作纳入部门年度目标考核体系。
(2)资金投入和融资保障
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行业和区域的智慧化应用体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建设,以及配套国家和上海市重点信息化、产业化项目。
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政府适当引导,主要依托社会资本,以产业投资基金的形式,积极鼓励社会领域资金共同参与,引导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级的智慧投融资体系,为智慧浦东建设打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3)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
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主要依托,进一步加快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力度,为智慧浦东建设打造更为良好的体制机制及环境。
探索实施首席信息官(CIO)制度。选择部分基础较好的街镇、园区及国有企业为试点,探索实施首席信息官制度,设立信息化专职管理部门,有效整合试点范围内的信息资源、进一步强化信息化对区域管理、企业发展的支撑功能。
深化信息资源集约共享制度。研究出台“信息资源集约共享”地方性法规,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推动信息化建设从分散建设尽快走向集约建设、资源共享的高级阶段。
拓展应用领域开放制度。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逐步向社会开放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公益性应用领域,鼓励社会机构和企业的技术、产品、资本进入到相应领域,快速提升全社会信息化应用水平。
探索政府优先采购制度。在政府和国企投资的基础设施和应用项目中,明确规定按照一定比例优先采购新区企业成熟的技术和产品。
探索信息化设施纳入基建标配制度。按照城市基本建设不同内容和类别,进一步改进基建标配,将有线和无线网络及覆盖度、无线基站、传感器等信息化设施纳入基建标准配置,并尽可能实现集约化建设和资源共享。
深化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IT治理制度。积极推广国家IT治理试点成果,完善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IT治理框架体系和实施规范,逐步将IT治理制度化。通过IT治理,提高信息化与智慧浦东总体发展目标的符合度,降低信息化项目实施风险,提升政府IT投入价值,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4)多元合作和互动机制
强化多级政府联动机制。依托部市联动、市区联动工作机制,推动形成部、市、区多级联动、共同推进的信息化统筹协调工作格局,争取在国家、市信息化建设重点领域先行先试。
创新政社合作机制。导入“PPP”机制(private-public partnership,公私伙伴关系或政企伙伴关系),引导和鼓励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特别是在智慧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逐步引入社会力量作为建设主体。建立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信息基础设施合作同盟,汇聚相关专业领域社会资源,在统一规划、集约化建设、共同推进等方面形成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