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长远规划和要求
(一)抢救和保护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使之得到妥善的保存。
(二)认定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的代表性传承人,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不断增强其生命力。
(三)建立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所和展示场馆,培训一批传承人,普及遗产知识和增强群众的保护意识。
(四)创建两个民族民间艺术之镇,形成广泛的“非遗”保护群众基础和保护氛围。
(五)建立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黎族打柴舞”、“崖州民歌”原生态保护区,对两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进行动态、整体和可持续性保护。
(六)做大做优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活动项目,使之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七)培育两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文化遗产旅游景点,形成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旅游区域。
六、五年保护计划
扎实有效地抓好前五年的保护工作,是落实长远规划的关键。
(一)崖州民歌五年保护计划:
1、2007年,制订五年保护计划,同时进行广泛深入的普查,确定传承人,进一步完善档案和数据库。
2、2008年,通过文字、录音、录像等手段,全面采录口头流传于民间的崖州民歌,搜集古代手抄本并进行原生态的整理,为开展学术研究、编辑出版研究专著和崖州民歌集准备资料。
3、2009年,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组织培训、传承活动,在市、镇、村开展多场次的展示、演出活动。对国家级、省级、市级传承人实行资金扶持。
4、2010年,建立崖州民歌传习所,建立市、镇、村三级崖州民歌展示中心。
5、2011年,出版崖州民歌研究专著和崖州民歌集。精心组织编导有独唱、对唱、小组唱、合唱、表演唱、山歌剧等形式的文艺节目,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巡回演出。
(二)黎族打柴舞五年保护计划:
1、2008年,制订五年保护计划,同时进行深入细致的专题调查,通过文字、录音、录像等手段进行采录,收集实物,全面深入调查传承谱系,建立完善的档案和数据库。
2、2009年,认定、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传承人,对传承人的承传活动实行资金扶持。
3、2010年,建立黎族打柴舞传习所和展览馆,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组织培训、传承活动,在市、镇、村开展多场次的展示、表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