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打造民营经济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的通知
(市委办发〔2011〕135号)
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属各单位:
《杭州打造民营经济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1年12月9日
杭州打造民营经济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
一、行动基础
《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打造民营经济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的通知》(市委办发〔2008〕194号)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促进民间投资各项方针政策,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的挑战,及时出台并实施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和举措,鼓励、扶持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民营经济强市十大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推进民营经济大市向强市迈进。
(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到2010年年底,全市私营企业16.17万户、个体工商户29.88万户,占全市50万市场主体的92%以上。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到66%,民营经济财政贡献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全市的37.6 %和53.3 %,民营企业作为经济发展主力军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在省内比较,我市私营企业数量是宁波的1.27倍、温州的2.24倍;入选2010年度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企业56家,占全省的38.9%、全国的11.2%,连续9年蝉联全国城市首位。非公企业法人单位个数、年营业收入、总资产均居浙江省首位,继续保持“浙江民营经济第一大市”和全国同类城市领先水平。
(二)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政府服务更趋优化。不断简化审批环节,全面推行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推进“两家两中心”综合性政府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帮助民营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出台工业、工商、外贸等一系列扶持措施,暂停征收或减收一批涉企收费项目,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帮助民营企业渡过难关。落实民营经济发展的平等待遇,在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领域及市政设施领域,民间资本进入保持持续增长势头。优化企业融资服务环境。完善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鼓励银行创新中小企业融资产品和服务,推广中小企业集合债权基金,推动“科技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健全金融服务组织体系。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扶持民企上市,三年新增32家上市民营企业,累计达到65家。发展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设立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金超过10亿元。
(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民营企业在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楼宇(总部)经济、创意经济、服务外包、网络经济、会展经济、商务经济和生态旅游等新型业态创新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电子商务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总部经济发展能力位居全国第五位,被列为中国服务外包试点城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以软件、通信设备制造、生物医药、物联网、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等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累计达3776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累计达34家,以较大优势位居全省首位。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等5个块状经济列入全省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集聚集群发展,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大型产业集聚区和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以及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的工业发展平台作用凸显。至2010年年底,全市重点培育的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32%以上。
(四)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积极推进民营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到2010年年底累计培育认定研发中心637家,其中省级228家;企业技术中心501家,其中国家级18家、省级136家。支持民营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科技创新载体。到2010年年底共引进大院名校和大企业大集团共建的创新载体累计98家,其中80%引进的共建创新载体在民营企业中实施。人才支撑不断夯实。实施“356”、“131”、“815”等培训工程。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三年共引进留学人员1081人、留学人员创业项目402个。完善民营企业引才柔性流动机制,三年来民营企业引进国外智力项目353项,柔性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专家489名。创业体系不断完善。到2010年年底全市认定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已达51家,在孵企业总数2875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9家。实施初创型企业培育工程,加大对大学生、回国留学人员创业的扶持力度,三年实际资助留学人员创业项目152个、大学生创业项目624个,新设大学生创业企业341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