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电子信息制造业。
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坚持创新引领、内需拓展、整合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牵引,深化技术和产品应用,提升产业基础和综合集成能力。以发展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为主导,打造具有规模效应的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敏感元器件、电子原材料、数字集群通信、数字广播等产业,开展物联网感知层和应用层技术的研究,重点发展传感器、传感器网关、试读终端和行业应用产品,实现我省技术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
做大汽车电子、机械电子、电力电子三大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汽车电子、自动化仪表、税控收款机、高压大功率变频调速装置、电机调速系统、金融机具、铁路信号等产品,培育3家至5家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企业集团。发展机器人、数控系统和其他智能化产品,重点支持产品设计生产中推广专用芯片、嵌入式软件等信息技术,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形成较完备的智能化装备制造基地。重点支持传感器和敏感元器件、电力电子器件、锂离子电池及专用隔膜、蓝宝石材料、磷化锗锌器件、砷化镓基片等突破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推动传统元器件向智能化、数字化、微型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扩大蓝宝石材料、敏感元器件的生产规模,增加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加快完善发光二极管(LED)产业链,在衬底材料、外延片、封装和应用上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结构。加快发展数字广播发射及接收设备、专用射频通信设备,加大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产品研发力度,在数字家电、3G通信、移动终端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上实现突破和规模发展。做大镭射键盘、数据库服务器、硬盘磁头等外部设备和产品,扩大微型计算机、车载微型电脑等产品的生产规模。加快磷酸铁锂和磷酸钒锂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提高超级大电容的产品开发和市场销售能力。到201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
(九)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
坚持把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点产业进行培育,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面向信息化和提升传统产业的需求,整合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软件产业,带动服务外包发展;坚持以自主创新为方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龙头企业培育为关键,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石油石化业等服务外包领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制造服务型软件产业,重点发展嵌入式软件,包括装备制造业、石油石化、智能电网、汽车电子、航空航天、医疗食品等领域的工业软件及面向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教育文化、社会服务、应急指挥、公共安全、农业、信息安全等重点行业的行业应用软件。重点掌握虚拟化核心技术,掌握跨平台、支持多操作系统虚拟化技术。研发云计算管理平台、软硬件一体化的云存储平台、云中间技术,鼓励云计算行业应用。支持云计算同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应用、三网融合应用相结合,围绕新兴技术发展,提升支持智能电网、节能减排、移动互联、位置与导航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大规模视频采集和播放等新兴业务的云计算能力和软件处理能力。重点扶持基础较好的外包服务企业,注重培育支持数字内容服务(动漫、游戏)、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服务、数据处理服务、呼叫中心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地理信息服务等,以软件服务带动信息服务业发展。以发展ITO(信息技术外包)、BPO(流程外包)为重点,发展KPO(知识流程外包)为方向,全面巩固哈尔滨市、大庆市作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地位,进一步推动哈尔滨市、大庆市形成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到2015年,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十)信息化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合力推进”的原则,推动全省农业、林业、交通、外贸、财税、金融、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信息化建设。围绕全省工业发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优势和倍增作用,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以及社会公益性信息服务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全省信息化水平。
提升基础网络通信能力。加快推广应用TD-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CDMA2000(码分多址接入)、WCDMA(宽带分码多工存取)等3G技术。积极建设宽带无线接入网络,通过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网路建设,构建广覆盖、高可靠和多业务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以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为重点,推进哈尔滨市“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深入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加快网络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创新产业形态,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探索利用广电传感、射频识别等技术扩展功能,加强物联网建设。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加快全省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外网,推动党政机关实施网上协同办公,加强全省电子政务内网建设,推进政府各部门业务网络互联互通,实现基础网络和决策信息资源分层共享。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社会预警、应急、监测、监察和指挥系统,形成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保障和监督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监督监察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抓好数字城市建设,构建城市管理、应急响应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城市规划、社会治安、公共卫生、智能交通、环境监控等信息系统,建设平安校园、平安社区和平安城市,推广城市一卡通等便民服务。推进电子商务应用。深化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优化业务流程,增强供应链协同运作能力。培育面向不同行业、区域和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专业市场利用信息技术创新交易模式、丰富服务内容。推进政府采购电子商务应用,强化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服务。着力推动3G、物联网、网络安全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商贸、金融、旅游、文化、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和科教、中介、社区等新兴服务业的普及应用。大力支持网上商店、网上银行以及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物流体系,推进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技术在工业生产和物流各个环节的融合渗透,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中心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通信运营商、信息服务商等作用,推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扩大农村信息网络的覆盖面,全面完成电话网络“村通工程”,实现“村村通宽带”目标,推进农村地区通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发展,降低农村信息网络应用成本。拓展基层电子政务平台功能,把政务公开与公共服务向乡镇和行政村延伸,以信息化促进农民就业和农村医疗卫生保障,逐步建立统一的“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推动农村经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社会化信息服务。
(十一)军民结合产业。
加快推进先进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科研生产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能力,加快军民两用技术融合,努力实现国防科技工业民品平稳较快发展。高标准建设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军民结合产业园),加强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在规划、政策上的协调衔接,促进军民科研机构的开放共享,加速军工和民用技术相互转化,促进国防领域和民用领域科技成果、人才、设施设备、信息等要素交流融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