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条 重点保护建筑的保护要求,根据建筑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以及完好程度的不同,分为以下四类:
第Ⅰ类建筑的立面、结构体系、平面布局和内部装饰不得改变;
第Ⅱ类建筑的立面、结构体系、基本平面布局和有特色的内部装饰不得改变,其他部分允许改变;
第Ⅲ类建筑的立面和结构体系不得改变,建筑内部允许改变;
第Ⅳ类建筑的主要立面不得改变,其他部分允许改变。
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提出每处重点保护建筑的类级和具体保护要求,经专家委员会论证后确定。
保护管理机关应当将重点保护建筑的类级和具体保护要求书面告知重点保护建筑保护责任人。
第十五条 重点保护建筑保护责任人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一)重点保护建筑为私产的,所有人为保护责任人;
(二)重点保护建筑为自管产的,自管产管理单位为保护责任人;
(三)重点保护建筑为军产的,军产管理单位为保护责任人;
(四)重点保护建筑为直管产的,直管产管理单位为保护责任人;
(五)重点保护建筑为拨用产的,使用单位为保护责任人;
(六)弃管的重点保护建筑及其他情况,由保护管理机关确定保护责任人。
重点保护建筑出租的,承租人受所有人或管理单位委托承担相应的保护责任。
第十六条 保护责任人应当与保护管理机关签订重点保护建筑保护责任书。
保护责任人变更时,应在10日内到保护管理机关办理保护责任移交手续。
第十七条 重点保护建筑保护责任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重点保护建筑的具体保护要求;
(二)进行日常保养、修缮;
(三)落实防火、防盗等安全措施;
(四)接受保护管理机关有关重点保护建筑保护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
第十八条 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保护管理机关定期对重点保护建筑的使用和保护状况进行检查,并建立专门档案。检查结果应当书面告知保护责任人。
保护责任人应当配合对重点保护建筑的检查。
第十九条 禁止在重点保护建筑上设置户外广告、招牌等设施。在重点保护建筑上设置空调、霓虹灯、泛光照明等外部设施,或者改建卫生、排水、电梯等内部设施的,应当符合该建筑的具体保护要求,并经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审核;设置的外部设施还应当与建筑立面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