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点工作
“十二五”期间,重点通过实施“六项提升工程”,把“四有一责”建设的各项目标要求落到实处,全面增强村级能力,促进郊县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1、集体经济实力提升工程。根据各村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基础、产业特点,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壮大集体经济实力。鼓励有条件的村(社区)采取新建或产权置换等方式建设标准厂房、门面房、专业市场以及社会服务设施,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基础。每年扶持80个集体经济经营性年收入7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通过盘活和增加村级经营性资产,进一步提升村级自身“造血”功能,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地区通过结对帮扶以及调整村级行政区划,实现富村带穷村,共同提升村级整体经济实力。大力推进农村社区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到 2015 年,全市 90%以上的村(社区)完成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支持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工商登记试点,增强市场主体地位,规范经营行为,拓宽市场合作渠道;鼓励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开展资本运营,不断延伸和丰富集体经济发展内涵。(责任单位:市委农工委,各郊县)
2、社区综合服务提升工程。推进村级组织活动阵地规范化建设,到2011年底,农村社区“一委一居一站一办”达标率达75%,2012年达到85%,2013年实现全市农村社区全覆盖。进一步加强全市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含村委会办公服务用房等)达标建设及服务项目管理,确保每村都有功能齐全、便捷高效的村级综合服务站。推广农村社区“扁平化”管理工作制度,按照“一人多岗、一专多能,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原则,规范农村社区管理服务站工作流程。着力构建区县、镇街、村(社区)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实现农民审批办证、小病治疗、农技培训、信息咨询、日常购物、文化娱乐不出村。(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综治办、市人社局、市监察局、市商务局、市农委、市文广新局、市卫生局、市供销社,各郊县)
3、信息网络覆盖提升工程。进一步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进村入户,加快农村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改造,3年内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率达到100%。加大市民卡推广力度,到2015年实现市民卡在农村地区全面覆盖,依托市民卡为农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集成,推动各种涉农信息系统资源共享,建成种类齐全、经济实用、服务周到、手段多样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按照“一处固定场所、一套信息设备、一名信息员、一套管理制度、一个长效机制”要求,加快建设村级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提升信息服务设施和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实现信息服务自助化、常态化。推广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示范应用,推进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党员示范户、党员中心户延伸,发展数字图书馆、网上文化馆、网上剧院等,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农委、市文广新局、市人社局、市委组织部,各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