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

  ---在监测预警、基础信息和指挥平台建设上,一些领域监测手段还较落后,网络不够健全,综合预警能力有待提高;各类突发事件的隐患底数仍不够清楚,地理信息、道路交通、地质灾害、水文资料等处置突发事件所需的基础信息还没有建立规范统一的数据库,难以充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应急指挥平台建设进展较慢,现场通信联络时有不畅,信息获取、视频采集能力较弱,统一指挥、统筹协调难度较大。
  ---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上,还存在种类不全、力量不足、布局不够合理等问题,开展事故灾难、地质灾害等紧急救援的大型、特种和先进适用装备较为缺乏;专业队伍培训演练不够,一些高端装备只有少部分人员会使用,不能充分满足实战需要;远距离的快速拉动和协同应对能力较弱,现场处置能力尤其是第一时间的生命搜救能力亟待加强。
  ---在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上,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库建设滞后,缺乏统筹管理,紧急生产、采购、征收、征用、调拨和配送机制不够完善;存储设施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储备方式单一,数量偏少,品种难以实现动态调整;更新、轮换、补偿政策不够健全;应急运力储备不足,交通工具征用制度和运输能力综合协调机制亟待完善。
  ---在宣传教育引导上,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大,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有待增强,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知识还较缺乏。

第三节 总体形势


  我省是一个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危害大,因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呈现出易发多发态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公共卫生安全、企业生产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面临的压力增大。特别是现阶段,我省正处在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国际的和国内的风险矛盾交织并存,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这些新发展、新变化带来的危机,对加强我省应急管理工作,建立完善应急体系,全面提高应急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自然灾害方面。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暴雨洪水、严重干旱、持续高温、风雹雷暴、低温冰雪等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次数趋多,强度加大;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暴发频率高、成灾快、点多面广;稻瘟病、稻飞虱、小麦条锈病、蝗虫、松材线虫病等重大农林有害生物灾害呈上升趋势;森林、草原火险等级和发生数量逐年上升;地震灾害预防和应对工作仍需不断加强;自然灾害次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时有发生。
  ---事故灾难方面。在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安全隐患、危险源数量也随之增多,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等传统产业安全生产基础较薄弱,超负荷生产、安全投入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化品、矿山、核设施及烟花爆竹等行业和领域重特大事故控制难度仍较大,较大事故发生机率上升。矿山、道路交通、铁路运输、城市地铁、人员集聚场所火灾、建筑施工等事故仍然是防范重点。企业违法排污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压力仍然较大。
  ---公共卫生方面。我省是法定传染病发病率较高的省份之一,非典、人禽流感等新老疫情均有发生或流行。“十二五”期间,新发传染病、输入性急性传染病和人间鼠疫等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的不确定性增大;职业病、食物中毒、化学中毒和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等风险隐患逐渐增加。
  ---社会安全方面。因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发生频率加快,且与网络舆论和传统媒体互动、交织、合流迹象更加明显。重特大刑事案件时有发生,涉枪涉爆案件可能有所上升;国际局势动荡因素增多,国际极端恐怖组织、“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以及民族分裂分子和境内外敌对势力制造较大规模非法集聚活动和恐怖袭击事件的可能性加大,社会安全面临的形势日趋复杂。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面临新的挑战。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坚持预防与处置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四大类突发事件的不同特点和预防处置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分类强化预防处置能力建设;以基础建设和重点项目为抓手,全面布局与重点建设统筹,近期任务与长远目标兼顾,健全完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应急管理的共性问题,全面提高预防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切实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省政府制定总体规划,对全省应急体系建设作出部署,整体把握应急资源的合理布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与全省应急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在加强四大类突发事件预防处置能力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强化薄弱环节、解决共性问题。加强县级城镇的应急能力建设,发挥其对农村辐射带动作用。
  ---整合资源、平战结合。充分挖掘利用存量资源,完善统筹协调机制,促进各市(州)、县(市、区)和各部门、各行业在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方面的有机整合,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坚持平战结合,切实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和各类应急资源数据库建设,积极做好预防和应急准备工作。加强对各类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及衍生规律的研究,增强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应急培训演练,不断提升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
  ---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根据现实需要和实际能力,确定相关部门及县以上各级政府的建设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项目、示范项目建设;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级分步组织实施。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