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的通知


  (五)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实施《四川省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体系》,以服务群众、服务民生为宗旨,开展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建立规范化、常态化的创建机制。结合城乡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综合治理,开展“节约资源、低碳生活、保护生态”、“美环境、讲文明、树新风”和“绿色频率频道”系列主题活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营造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目标,开展“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和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系列主题活动,塑造“讲文明、重礼仪”的良好形象,形成扶危济困、热心公益的文化风尚。服务灾区和民族地区振兴发展,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和“文明生活倡导行动”系列主题活动,促进灾区和民族地区跨越发展。

  (六)塑造新时期四川文化形象。立足四川文脉悠长、底蕴深厚的巴蜀文化积淀,依托传承有序的巴蜀人文精神,总结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围绕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实践,不断创新文化载体和形式,广泛开展理论研究、专家论证、文化论坛、全民讨论等活动,动员全社会挖掘凝炼四川文化特质及其内涵,培育塑造新时期四川鲜明文化形象,提升四川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专栏1 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

 

名称及内容

 

1

“ 三 基 地一 窗 口 ”建设

 

建设地震遗址、地震 博物馆、抗震救灾纪 念园,建设 150 个地震陈列(馆)室,打造 13 条参观考察线路,建设一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中国未成年人网建立体验式、互动性三维数字展馆。

 

2

中国未成年人网

 

整合全国未成年人教育、娱乐和社会服务等互联网资源,打造青少年学习交流平台和数字化校园平台。

 

3

决策智库工程

 

包括重大舆情研究中 心、重大政策绩效评价研究中心、重大突发事件预防研究中心、社科成果鉴定中 心、涉藏五省区社科院合作项目、科研成果转化和重要成果专报平台建设。

 


  三、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以城乡基层为重点,以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按照分级负责、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快建设以省级为龙头、市县为支撑、乡村为基础,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适用高效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全面改善市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全面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各项规定,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工程,市县有文化馆、图书馆、数字电影院,市(州)建设博物馆;乡镇(城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其中包括文化、广播影视和出版物发行网点等文化设施;村(社区)有文化活动中心(室),其中包括文化活动、广播、电影放映、公共电子阅览、农家(社区)书屋和报栏等文化设施。推动乡镇、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合并建设,注重社区与学校文化设施共享,发挥综合效益。努力拓展农村青少年文化活动及德育阵地,全面完成市(州)青少年宫建设,基本实现每个乡镇有“乡村少年宫”。支持各种民办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机构发展。
  ---大力推进省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省图书馆新馆、省美术馆新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中心建设,新建四川大剧院、四川社科馆、四川文艺家之家、四川省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四川省文化演艺中心,力争开工建设四川新闻发布中心、四川社科图书馆等一批省级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灾备与应急相结合,覆盖各市(州)及所有县城区、主要高速公路沿线和90% 以上人口的全省应急广播系统。建成以农村等有线电视覆盖不到区域为重点的全省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有效提高本地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率。建成全省数字出版公共服务平台和数字内容信息管理服务系统。

  (二)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适应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切实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加大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文化单位和专业文艺团体要成为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主要力量,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等形式鼓励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的公共文化产品,实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主体的多元化。加快推进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美术馆、数字影视资源库建设,加快广播电视节目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提高数字化展示传播能力和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制作、译制能力。基本实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推动音乐厅、展览馆等定期提供免费或低票价服务。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服务网,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在全社会有序流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公益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挖掘传统节日、民族节庆、民俗活动等资源,支持开展四川少数民族艺术节、成都大庙会、绵竹年画节等一批特色浓郁、群众广泛参与的民族民俗文化活动。打造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及博览会、四川艺术节、全民阅读等一批示范性强、带动力大的文化活动品牌。鼓励和扶持各类社会团体和机构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