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发展与管理并重。始终一手抓发展繁荣、一手抓加强管理,在促进繁荣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创新管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加强依法管理,完善体制机制,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促进文化发展繁荣。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省人民群众文明素质明显提高,抗震救灾精神进一步弘扬。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文化发展综合实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四川文化形象进一步提升,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全面覆盖,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到2015年,全省城市基本建成“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基本建成“十里文化圈”,实现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县县有两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和广播电视站”、“村村有农家书屋”。
---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拓展。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明显增强,国有文化企业普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2012年,基本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到 2015年,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
---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实现改造升级,新兴文化产业所占比重明显增加,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明显提高,文化产业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性产业,西部文化产业高地和区域文化市场中心地位基本确立。到2015年,新增文化企业上市公司2家以上,总资产、总收入超过 100亿元的文化企业(集团)3家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4% 左右。
---文化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资源充分开发利用,文化原创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明显提高,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文化感染力大幅提升。到2015年,文化产品生产创作综合能力进入全国前列,形成一批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品和消费市场健康活跃,文化要素和服务市场规范有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达到 8% 左右,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占现金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达到4% 左右。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人才成长的环境不断优化,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引进人才力度不断增强。到2015年,建成一支素质优良的基层文化队伍,培养一批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技能型人才,造就一批具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领军人物,形成梯次分明、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
---文化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完备。中央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全面落实,地方配套政策日趋完善,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得到有效保障,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地方性文化立法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到2015年,形成法制保障有力、配套政策完备的文化政策法规体系。
二、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一)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研究宣传。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大力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持续兴起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强大热潮。加强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和引导,深入回答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切实巩固全省群众团结奋斗、加快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推动基础理论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促进应用理论研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学术精品和理论品牌。实施“决策智库工程”,整合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开展重大理论攻关,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四川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加大学术领军人物、科研骨干和青年人才培养力度,打造高水平社科团队,建设一批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加大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力度,推进社科普及法制化进程,努力打造有特色的人文社科讲坛,切实提高全社会的人文素质。
(三)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组织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公民道德宣传月、公民道德论坛、公民道德建设网上谈等主题活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引导形成爱国守法、敬业诚信、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和谐包容的社会心态,形成扶正祛邪、见义勇为、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倡导志愿服务精神,引导全社会积极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加强未成年人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体系,推动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的校园文化,引导未成年人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形成关注青少年、关心青少年、关爱青少年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和培育“感恩奋进”文化。深入开展主题宣讲、理论研究、典型宣传、文艺创作等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把重建后的地震灾区建设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基地和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勃勃生机的窗口。把“三基地一窗口”纳入四川红色旅游线路,广泛开展参观学习教育活动。大力开展以“感恩奋进”为主题的全民阅读、诗歌朗诵、歌曲传唱、故事传说等系列文化活动,大力宣传抗震救灾英模人物和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东汽精神”,推进“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把“感恩奋进”内化为全省人民的文化自觉,转化为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