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着力提升医疗器械行业。
产业规模: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
发展方向:重点推进药物支架、胰岛素泵等一批填补国内空白产品的产业化,大力发展诊断试剂及配套仪器、分子影像融合CT、数字式一体化手术室,做大CT/X光机、B超等医学影像设备,选择发展血液净化和创伤修复材料,推动人工骨材料的应用。力争心脑血管支架、肝炎和艾滋病的诊断试剂、CT/X光机等医学影像设备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发展重点:中高端医疗器械领域重点发展超声诊断、彩超、电刀、射频治疗仪等医院用医疗器械及手术耗材、人工植入物等高附加值医疗器械。扩大骨科植入物、医用导管、体外循环设备等高附加值医用耗材生产规模。家用医疗器械领域重点发展血糖仪、电子体温计、家用心脏监测设备等,扩大市场占有率,缩小与日本、德国、美国等先进水平差距。常规医疗器械领域适度提高输液器、注射器等常规医疗设备生产规模,满足市场需要。
(五)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
产业规模: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10亿元。
发展方向:加快开发第三代保健食品,加强对功能低聚糖、不饱和脂肪酸、植物蛋白、膳食纤维、益生菌以及海洋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推动行业标准制定,构建研究开发、成分评估、GMP生产、安全检测等公共平台建设。
发展重点:开发以维生素、矿物质补充为主的保健品,积极拓宽产品线,形成相关保健品系列产品,同时发展保健酒、保健食品等相关产业;积极发展适应普通群众消费的维生素、钙质补充产品;利用中药材和海洋资源,开发基于植物源提取物的保健品及海藻胶,海藻多糖,鱼肝油等海洋保健产品。
六、空间布局
依据《天津市工业布局规划(2008-2020年)》,按照“集群发展、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的总体布局思路,立足各区域现有基础,进一步巩固优化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的龙头地位,带动形成武清、北辰、西青、静海、津南等多个具有行业品牌效应的产业集群,推进形成“1+5”的发展格局,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步伐。
(一)构筑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以10平方公里的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为载体,利用滨海新区优越的政策和配套环境,着力打造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高地,未来形成涵盖化学制剂、原料药、生物技术制药、中药、高端医疗器械、CRO服务等领域的产业聚集区,同时以生物医药商贸流通、产权交易、研发孵化、中介服务为拓展,进一步延伸和完善聚集区内部的产业链,构筑我国北方最大的药物研发转化和生产贸易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