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12家;电动汽车电控系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电气传动、静压控制技术及设备、大型铸锻焊件加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技术、大型板带轧制工艺及装备、超洁净钢以及高炉混喷技术等领域技术研发实力突出,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装备、中空纤维膜成套装备、海上石油钻采设备、专用电动汽车、气保护实芯焊丝、自保护药芯焊丝和钢管集团超高强度石油套管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产品开发成功,打破了国际行业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五)两化融合稳步推进。
我市装备工业逐步呈现出设计信息化、装备智能化、流程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的态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应用率处于较高水平,二维CAD出图率达到90.3%,三维CAD基础应用面达到25.5%。企业设备数字化、自动化率达43.5%。以MRPII和ERP为代表的先进管理技术的应用率已达到50%。
尽管天津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领域,但在推动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进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系统成套能力较弱,还没有形成以大型主机制造为核心、上下延伸、专业化水平高、规模效应明显的产业链;二是为龙头企业提供关键基础件配套的本地中小企业较少,本土配套能力不足,产业拉动效应不明显;三是智能控制和精密加工基础领域核心技术缺乏,装备产品的智能化、精密化水平不高,缺少自主数控品牌及大型生产企业。
二、面临的形势
(一)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为天津抢占发展制高点提供重要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产业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世界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交通运输等为代表的带动和支撑全球产业发展的新型装备,将进入新一轮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和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具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基础和条件。但从全球产业资源转移特征来看,发达国家依然控制核心技术和品牌,加速将产品生产的低端环节转移外包。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加快聚集研发、设计、营销等产业高端资源,抢占产业制高点的阻力依然较大。
(二)国家战略新举措为装备制造业实现新发展提供巨大空间。
2010年,国务院立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性和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必要性,出台了《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确立为我国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举措,并提出七大重点发展领域。其中,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被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获得国家层面更多关注和政策支持。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太阳能设备、风电设备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升产品附加值,是天津装备制造业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率先突破,实现高端发展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