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设优势畜产品产业带。在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限养区政策,继续做好已划定禁、限养区内养殖场(户)关停搬迁工作,全面完成全市生猪存栏100头以上养殖场的排泄物治理工作的基础上,根据现有养殖和加工业基础,重点建设生猪、家禽、兔、羊、蜂业和奶业等优势畜产品产业带。在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建设生猪产业带;绍兴县(鸡、鸭、鹅)、诸暨市(鸡、鸭、鹅)、新昌县(肉鸡)、越城区(肉鸡)建设家禽产业带;嵊州市、新昌县建设长毛兔、獭兔产业带;上虞市、绍兴县、嵊州市、新昌县建设山羊(或湖羊)产业带;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建设蜂业产业带;上虞市、嵊州市建设奶业产业带。
(三)壮大饲料工业。大力提高饲料产品科技含量,加快“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鼓励研制开发新的品种,推进秸秆养畜、过腹还田工程。重点以自然村为单位,扩大氨化青贮规模,集中开发利用;扶持氨基酸、维生素、磷酸氢钙和酶制剂生产,推动配方乳清粉、有机微量元素、酸化剂的开发利用;全面推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安全管理体系与产品认证。到2015年,饲料年产量达70万吨以上,其中配合饲料达68万吨,预混合饲料2万吨;饲料添加剂年产量达5万吨以上。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年产值达100亿元。
(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优质猪肉、牛羊肉、禽肉为主的肉类食品,皮革、羽毛、乳及乳制品等畜产品综合利用,蜂蜜、蛋类食品和饲料加工。加快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强畜禽内脏、血、皮、骨、筋的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完善乳品质量检测体系,提高巴氏消毒奶、保鲜奶和UHT奶、酸奶、奶酪等花色奶的生产能力;大力开发冷鲜肉、分割肉、小包装及快餐食品,促进产品多样化;鼓励禽蛋产区改善生产设施和质量检测条件,改进传统加工工艺,提高卫生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增强市场竞争力;在畜产品集中产区扶植建立一批冷藏和深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创办畜产品加工专业园区,加速形成一批优势畜产品加工产业带和块状集群,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第五节 建设渔业强市
一、发展目标
到2015年,渔业总产量达到10万吨,渔业产出达到20亿元;水产品自营出口额达到3亿美元,渔业经济中涉渔三项产业比例达到6∶63∶31,形成特色渔业、加工渔业、休闲渔业协调发展格局,建设淡水渔业强市。
二、建设内容
(一)建设现代渔业园区。按照“整体布局合理,设施装备齐全,生产管理规范,产业化水平较高,综合效益良好”的要求,推进渔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渔业精品园建设。到2015年,建成渔业主导产业示范区13个,特色渔业精品园26个,发展现代设施渔业5000亩。
(二)提升特色优势水产。以南美白对虾、淡水珍珠、龟鳖的特色优势水产为重点,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资源优势,打造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探索南美白对虾高效生态养殖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到2015年,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达到8万亩,出口基地建设2万亩;年产量4万吨,产值8.0亿元。大力推广优质珍珠养殖技术,积极外建珍珠养殖基地,提升珍珠养殖业的规模和效益。到2015年,重点建设10个标准化生产基地,优质高档珠比率提高到25%,外建珍珠养殖基地20万亩。积极探索、发展鳖鱼鳖虾混养、鳖稻轮作等生态鳖养殖模式。到2015年,全市发展生态鳖养殖1万亩,龟鳖产量达到5000吨,出口型基地5000亩。积极发展青虾、亚冷水性鱼、乌鳢等区域特色水产品。到2015年,建设区域特色渔业基地10家。
(三)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依托优势特色水产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做强渔业品牌,提升附加值。创新珍珠制造加工技术,加快珍珠功能性产品的研发,提升华东国际珠宝城,使绍兴-山下湖逐步成为国际淡水珍珠贸易加工中心。到2015年,规模化(年销售额1亿元)加工企业达10家,珍珠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创汇达3亿美元以上;南美白对虾精深加工有所突破。
(四)发展休闲观光渔业。依托绍兴市生态大城市的建设,通过引导工商业主,民间资金,结合我市外荡水域特点和大中型水库资源优势,开发建设集风光旅游、度假观光、教育展示、运动风味等各具特色的生态型休闲渔业,展现绍兴水乡风貌自我特色,不断拓展渔业发展新空间。到2015年,全市发展休闲渔业2万亩。
(五)提升渔业科技水平。进一步规范水产养殖生产规程,明确水产禁限养殖区域,示范应用无公害生态养殖技术,重点推广底排底增氧、虾鳖混养、鳖稻轮作、珍珠插种、病害防治等模式,扩大先进设施、先进机械在渔业中的应用。加大渔业资源抚养殖放流力度,促进养鱼洁水。
第六节 做强花卉产业
一、发展目标
到2015年,高档花卉苗木占总数的30%以上,花卉总产值达到18亿元以上,绍兴特色花卉种质资源实现重大突破,推动我市花卉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分散小规模经营向规模化专业化转变,由传统经营向现代流通转变,由传统种植向科技兴花转变,由单一投资向多元融资渠道转变,做强花卉产业。
二、建设内容
(一)建设现代花卉园区。通过现代花卉园区建设,建立集中连片、高标准的花卉生产基地,促进设施栽培技术的应用,提高花卉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促进花卉生产工业化,提升花卉产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增强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到2015年,建成1个花卉主导产业示范区,6个精品花卉园,全市设施栽培(温室与大棚)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以上。
(二)培育壮大生产经营主体。鼓励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花卉生产经营专业农户,鼓励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引导企业和花农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做强龙头企业,并通过龙头企业加专业农户、专业合作组织等形式,提高花卉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建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营销能力和品牌效应的花卉苗木龙头企业。
(三)完善花卉营销体系。统筹规划,加强区域中心花卉交易市场建设,在嵊州玉兰、新昌桂花、绍兴兰花、诸暨容器苗的区域发展格局基础上,进一步健全花卉市场流通体系,建成中心花卉批发交易市场,使我市成为华东地区的花卉交易配送中心之一。鼓励大中型花卉企业立足本地,面向长三角地区,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鼓励农民经纪人、农村贩销大户从事花卉贩销经销,促进花卉市场流通,着力构建新型花卉流通体系。
(四)加强技术引进示范推广,提高从业人员科技素质。大力推广国家《主要花卉产品等级》标准,制定我市花卉苗木地方行业标准,鼓励花卉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与经营,提高花卉品质;按照适生适栽的原则,引进、示范和推广国内外优良花卉品种,加快推进育种、繁种、供种的一体化经营体系;通过设施栽培,无土栽培、组织培养、节水灌溉、贮藏保鲜等先进技术的研究、引进、示范和推广,提高花卉的栽培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推进花卉产业的工业化进程;大力普及花卉科普知识,开展花农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花农科技素质;从而全面促进我市花卉产品质量的提高。
第七节 做精特色水果
一、发展目标
到2015年,水果园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特色水果的优质率达60%以上,水果总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果园观光休闲服务收入达到2亿元以上,努力提升特色水果生产组织化、规模化、设施化、精品化水平,做精特色水果产业。
二、建设内容
(一)建设现代水果园区。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一批水果专业农户,建立一批水果专业合作组织和水果龙头企业。通过现代水果园区建设,建立集中连片的较大规模高水平水果生产基地,促进设施栽培技术的应用,提高水果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到2015年,建成6个水果主导产业示范区和9个以上精品水果园。
(二)发展休闲观光果园。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果园进行改造,与中心城镇、风景名胜建设相结合,建设一批广大市民喜爱的休闲观光果园。通过举办名优水果“开摘节、采摘游、赏花踏青”等节会活动,形成亮点纷呈、各具特色、功能多样、效益显著的休闲观光果园发展格局。
(三)加强品种选育管理。开展优质桃、李、葡萄、梨、蟠桃和蓝莓等水果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引进适宜本地栽培的水果优良新品种。加强引种管理,避免盲目引种种植造成巨大损失。
(四)引进推广水果先进实用技术。开展先进实用水果生产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大力推广水果无公害生产技术、设施栽培技术,发展有机水果生产,不断提高我市水果的质量安全水平。研究推广休闲栽培技术,加强果农技术培训。鼓励果树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到水果企业、专业合作社工作。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创办水果企业,组建水果专业合作社和新建水果基地。
第八节 做强做大现代种业
一、发展目标
围绕主导产业和主要农作物供给需求,突出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建设,扎实抓好粮油、水产、畜牧、蔬菜、花卉等种子种苗工程。到2015年,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良种基地、原种场和种苗场,建设一批新品种中试与区域示范基地以及良种良法和标准化的种业示范点,做强做大现代种业。
二、建设内容
(一)夯实农作物种业基础。继续加大公益性农作物种业研究基础设施投入,加强育种创新、品种测试和试验、种子检验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科学规划农作物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建立优势种子生产保护区,实行严格保护。鼓励农作物种子企业采取与制种合作社联合协作等方式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增强种子生产能力。
(二)均衡发展畜禽种业。加大绍兴鸭的选育和节粮型、功能型、优质型新品种开发,继续做强做大绍兴鸭种业。重点扶持浙江长毛兔、浙东白鹅、优质猪、优质鸡等种业建设,建立完善扩繁场和改良站点,形成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结合的宝塔式种畜禽生产结构。选择保存利用价值和开发潜力大的本土畜禽品种,特别是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名录的绍兴鸭、嵊县花猪,支持建设资源保护场、保护区和基因库。扶持原种场、大型畜禽良种企业开展场内测定,逐步改造、完善现有县、乡畜禽品种改良体系的采精、化验、处理、运输、培训、推广等设施,普及畜禽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