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的通知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的通知
(绍政发〔2011〕4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绍兴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七月十二日

  附件:
  绍兴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和目标

第一节 概 况



  绍兴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宁绍平原西部、杭州湾南岸。东与宁波相连,西与杭州相接。下辖诸暨、上虞、嵊州三市,绍兴、新昌二县和越城区,总面积8256平方公里。全市耕地面积317.65万亩,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7.2.29万亩,标准农田面积195.71万亩,农村人口360.5万人。
  十一五以来,全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稳粮食、优结构、育主体、打品牌、保安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生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市农业生产总值225.80亿元,农业增加值149.67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7190.0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651元,分别是五年前的1.60倍、1.61倍、1.58倍和1.77倍。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较快、农民得到实惠较多的时期。
  主导产业在优化调整中得到新增强。全市农林牧渔产值比达到64:8:18:9。粮食生产实现连续五年稳定增长,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277.22万亩,总产量116.32万吨,分别是五年前的1.17倍、1.21倍,逐步走出了一条在经济发达地区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新路子。全市共建成特色农产品基地266万亩,基本形成了茶叶、蔬菜、水产、畜禽、花卉和干鲜果等七大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带和特色农业区域,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5%。
  农业产业化在做强主体中得到新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3142个,带动农户115.04万户。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266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4家,年销售亿元以上企业65家,分别比五年前增加189家、18家、28家。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入园企业达140家,其中已建成投产的企业125家,累计已投入38亿元。农民专业合社总数达1808家,入社社员4.5万人,带动农户58.2万户,占总农户数的46.4%,联结基地84.4万亩,成为组织生产、带动农户、促进销售的重要力量。
  外向农业在开放竞争中得到新拓展。全市外建农产品基地达到848.2万亩, 在市外基本形成了稳定的水产、茶叶、干果、蔬菜、粮食五大原料基地。拥有自营出口企业170家。2010年农产品自营出口总额达到5.5亿美元,以珍珠、茶叶为主导的多元化出口格局基本形成。拥有58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其中农业部定点市场3家,年交易额亿元以上市场21家。绍兴名优农产品专卖店、连锁店遍布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农产品销售方式不断创新,产地市场、专业市场等进一步做大做强。
  技术创新在示范应用中得到新推广。拥有省级以上重点种子种苗繁育基地30家,粮食、油菜、生猪、家禽优质良种率达到98%、96%、96%和90%。粮经结合、种养结合、稻鱼共生等生态高效模式和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水稻机插等节本增效技术得到推广。建成了覆盖市、县、乡镇(街道)、村级五级的农村信息服务机构,实现了农业信息“村村通”的目标。农民信箱注册用户达到30万户。共建立了2家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8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43家市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61家省级农业科技研发中心,94家农业龙头企业被评为省级农业科技企业。
  生产条件在设施装备中得到新改善。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45万千瓦,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6.7%。设施农业栽培面积(复种)达到24.37万亩,增加10.57万亩。规模畜禽养殖场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率已经达到93%以上。积极开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利用,建成沼气工程490万立方米,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0万平方米,累计达到650万平方米、30万平方米,清洁能源利用率达71%。
  农业安全在强化监管中得到新提高。共建立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38个,其中建成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83个,示范推广面积67.56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83只、A级绿色食品53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87个,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116万亩。建立了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和农产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以及重大动植物疫情应急机制。70%的乡镇开展了动物防疫规范化乡镇建设,在全省率先建立公路交通道口动物防疫合作检查机制,重大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预警、监控能力显著提高。农机公安警务联络室的运行机制得到创新完善,乡镇交管站进驻工作稳步推进,农机安全监理手段得到强化。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体制机制在改革创新中得到新深化。积极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和途径,加强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建设,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89.07万亩,流转比率达到47.3%。全面推行“三资”规范化管理,基本实现了“五化”目标。责任农技制度全面实施,形成了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三级管理体系和以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员、村级农技员队伍、农业科技示范户为主的社会化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农业担保制度得到完善,全市6家农业担保公司累计提供担保34.7亿元。
  虽然十一五时期,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新突破,但随着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市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逐步弱化,农业面临国内国际的双重挑战日益凸显,长期以来制约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没有根本解决,农业产业化、组织化、设施化、规模化水平仍然较低,农村优质要素外流带来的农业老龄化、兼业化、弱质化趋向没有根本改变,过度依靠物质资源投入带来的资源环境制约没有根本好转。必须准确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更加注重农业生产对市场适应性、功能多样性和发展可持续性,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节 规划范围与时限

  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包括绍兴市城区及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的整个市域范围。
  二、规划时限
  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2015年为“十二五”计划完成期。

第三节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省委“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紧紧围绕绍兴市“创业创新、走在前列”的战略部署,按照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要求,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供给、提升产业、致富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为根本目标,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总抓手,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设施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科技农业、加工农业、城市农业、休闲农业和开放农业,加快农业转型升级,走循环、高效、持续、文明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必须始终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整个过程,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的直接投入,重点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公共服务倾斜,并在体制机制、要素保障、人员配备上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准确把握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有益经验,着眼于丰富农业发展内涵,强化农业安全观、产业观、市场观和生态观,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安全,拓展农业“三生”功能,全面推进农业新发展。
  (二)整合资源,集约发展。立足大市场、大流通,从更广领域、更宽范围,高效配置生产要素,促进资源的配置高效和利用有度,提高现代农业的组织化、市场化、产业化水平。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各类主体的联接带动力、科技创新力,市场竞争力。创新农业经营制度,发挥产业关联和协同效应,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探索区域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经济集约化的新路子。
  (三)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突出研发与应用的对接、创新与创业的结合上下功夫。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基础,以增强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推行产学研协作机制,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和应用,不断推动科技时步,使农业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四)外向兴农,开放发展。坚持开放的理念,突破区域界限,大力实施农业“走出去”和“两头在外”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资源、资金、技术、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以市场为先导,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农业的生产空间、市场空间、功能空间和效益空间,提升绍兴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五)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对绍兴现代农业建设进行统筹考虑。根据因地制宜、效益优先的原则,在产业布局和管理上,提出分区(中心区、层、带)建设和管理方针;在农业发展上,提出重点建设项目和发展领域。同时,坚持规划目标的适当超前性,规划措施的可操作性,使规划能为当地的资源、资金、技术和传统习惯所接受,并通过努力可以实现。

第四节 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



  到十二五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产业体系更加完善,设施装备更加先进,科技支撑更加有力,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广泛,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业现代化进程走在前列,为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具体建设指标参见表3。
  “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率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总产量

万吨

116

118

 

肉类总产量

万吨

15.5

20

 

高效设施农业面积

万亩

24.3

30

 

设施规模养殖比重

%

82

88

 

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66.7

80

 

农业产业竞争力

“三品”认证基地面积

万亩

90

135

 

年销售额超亿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65

75

 

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

200

500

 

农地流转比率

%

47

55

 

农产品加工率

%

60

65

 

质量安全抽检总体合格率

%

96%

97%

 

农业科技支撑力

主导品种覆盖率

%

98%

99%

 

新型职业农民

100

500

 

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

29

60

 

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

%

71%

76%

 

可持续发展能力

外建基地

万亩

848

900

 

化肥利用率

%

35

40

 

农药利用率

%

33

38

 

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

%

95

97

 

农业经济综合实力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亿元

149

172

3%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3651

22000

10%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