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深入开展水环境整治。按照建设生态文明、水人和谐的要求,统筹城乡水环境治理建设,恢复和改善河湖生态。深入推进千里清水河道建设,重点加强曹娥江、浦阳江、鉴湖以及绍虞平原河网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作,加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加快市区马山海塘和斗门马海片化工污水、绍兴县印染化工污水、诸暨山下湖珍珠养殖加工污水、上虞市化工污水等重点行业及城乡生活污水治理。成片连村推进农村河道、河沟和池塘清淤疏浚整治,加大清淤、截污、疏浚和生态护岸工作力度,着力提高河道水资源调蓄、泄洪排涝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力度,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切实提高优质水供水保障能力。“十二五”期间,完成建设、整治河道1000公里以上,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平方公里以上。到2015年,力争在全市范围内消灭Ⅴ类水,大部分功能区水质主要指标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
  大力推进“森林绍兴”建设。以增强森林生态功能、促进林业转型升级、繁荣森林文化为核心,大力推进“森林绍兴”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公益林和生态经济林,加大村庄绿化和平原绿化力度,深入实施“兴林富民示范工程”,加快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建设。坚持政府主导,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补偿方式,努力增加公共财政对生态补偿的投入,拓宽生态补偿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路子,逐步建立政府引导、财政为主、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 力争到“十二五”末,在全市初步建成资源富裕的森林生态体系,结构合理的森林产业体系和内涵丰富的森林文化体系,把绍兴建设成为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森林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6%以上,平原区林木覆盖率提高到18%以上,城市(镇)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市区及各县(市)均创建成为森林城市,新创建森林城镇50个,森林村庄300个。
  (三)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统筹兼顾、适度超前,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对接,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设施先进、城乡共享的重大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均衡化。加快县乡公路、村级联网道路建设。到2015年,实现市域城乡公路网全覆盖。按照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策略,全面开展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公交化班车,提高农村客运通达率,加快推进市区与县(市)公交一体化。“十二五”期间,新建设农村联网公路919公里,改建236公里,农村联网公路累计达5601公里;具备建路条件的行政村公路通村率和通村公路硬化率均达到100%,行政村客运通达率达到94%以上,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到85%以上。深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标准,“十二五”期间,努力改善提高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质量,农村自来水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推进新农村电气化提升扩面,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升农村电网的供电能力,提高电气化村、镇、县建设水平。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宽带化、智能化、个性化的信息网络。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加强城乡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消防安全示范村镇建设工程,提高社会防范火灾能力。全面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创建气象防灾减灾示范村100个,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和科学应对能力。加快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建立和完善城乡货运配送体系,到“十二五”末,小件快运网络延伸到80%的行政村,全市农村连锁经营网点总数达到3500家以上,乡镇连锁超市覆盖率达到100%。
  (四)大力深化乡风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把提高农民群众文明素养作为创建重要内容。深化开展“双万结对共建文明”活动和农村“种文化”活动,组织广大村民共同参与制定涵盖教育、监督、管理在内的美丽乡村村规民约,形成共识,规范村民行为。开辟文明橱窗等文化阵地,运用村级文化教育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宣传、培训活动,形成农村文明新风尚。
  培育特色文化村。加快编制农村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遵循“一村一特”的工作思路和多样化的发展路径,促进特色文化村可持续发展。按照完整保护、适度改造、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要求,加强古村落的整治与开发。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布局、适度开发的思路,创新有效的保护、经营机制,探索建立“古村落保护基金会”、股份制等形式,发展旅游、文化等产业,形成古村落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吸收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特色文化村的培育建设。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培育建设30个以上特色文化村。
  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问题的经验,坚持整合力量资源、专群结合的经验,坚持立足基层组织、发挥政治优势的经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全面构建乡村和谐社会。深入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深化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农村社区管理新模式,积极推行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为内容的农村“四化一核心”工作机制,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五、着力推进富民强村步伐
  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城乡统筹的要求,积极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加快形成一二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农民就业创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帮扶低收入农户加快增收。到201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万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控制在2.2:1以内。
  (一)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主动适应城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大力实施特色产业集群式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农村二、三产业的竞争力。大力推进乡镇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加快乡镇企业和农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等各类农村新兴产业,支持兴办适合农民特点的创业基地、创业园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积极引导城市服务产业向农村延伸,扶持发展生活、购物、养老等农村社区服务业以及连锁配送、便利店等农村商贸新型业态,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就业、增收致富。高起点建设一批农家乐特色村(点),高品位培育一批农家乐主题农庄,高质量推介一批农家乐精品线路,高标准打造一批农家乐管理样板,打响“文化名士乡、稽山鉴水景、越乡农家情”绍兴农家乐品牌。到2015年,全市建成市级以上农家乐特色村45个、特色点110个,市级以上主题农庄20个。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