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供给、提升产业、致富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为根本目标,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总抓手,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设施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科技农业、加工农业、城市农业、休闲农业和开放农业,加快农业转型升级,走循环、高效、持续、文明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一)推进农业“两区”建设
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保面积、保产量、保储备、保质量、稳价格”为总要求,通过全面开展基础设施、地力培肥、机制创新和科技提升建设,着力建设一批吨粮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到2015年,全市建成7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年复种指数200%以上,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通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全市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科技成果应用示范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推动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十二五”时期,全市建设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120个以上,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50个左右。
(二)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在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采取多种引导、激励措施,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积极扶持种养专业大户,着力培育一批年青型、知识型、科技型专业农民,加快发展多元化、社会化、产业化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对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技能培训,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办各种现代农业经营组织,逐步壮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队伍。
(三)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一心、二层、三带、四区”的产业格局,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以农业高效化、精品化、绿色化、组织化、产业化为目标,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加快培育茶叶、蔬菜、畜禽、水产、花卉、竹木、干鲜果等特色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精深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到2015年,全市农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5%以上;全市农作物主导品种覆盖率达到99%;规模化农产品加工企业140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家以上;外拓基地面积达到900万亩左右,外拓农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农业利用外资达15亿美元。
(四)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
加快建设组织多元、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农作物种子种苗创新与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功能,注重良种、良法、良器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到2015年,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85%以上。建立健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队伍和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追溯体系、信息系统,着力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健全动植物疫病监测体系,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建立健全突发应急机制,推进动植物防疫信息化,初步建立起上下配套、运转有力的动植物疫病防控机制。加大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水利在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深入实施“强塘”工程,建设和完善沿海防洪御潮体系,加快曹娥江、浦阳江干流标准堤防建设,抓好澄潭江、黄泽江、长乐江等中小河流治理,完成新昌钦寸水库、诸暨永宁水库等防洪控制性工程建设,逐步提高中小城镇和农村的防洪减灾能力。建设人工增雨基地,提高抗旱能力,以“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为抓手,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继续推进上浦闸、南山水库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浦阳江排涝站等大中型泵站的更新改造,加快末级渠系建设,发展节水灌溉农业,鼓励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提高灌溉水保证率、有效利用系数和易涝地区的排涝能力。重点抓好小山塘、小灌区等小水利的整治,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到2015年,全市完成2万亩喷微灌工程建设,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6。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林道建设工程,提高林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深化和提升“百村小康示范、千村改造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心灵美”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批全省领先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打造一批山明水清、村美人和的美丽乡村绍兴样本。到2015年,力争全市所有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80%以上的乡镇开展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建成20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区。
(一)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建设
推进整乡整镇综合整治。全面推进“百村小康示范、千村改造整治”工程的扩面提升,按照“统一规划、联合整治、城乡联动、区域一体”的要求,加大整乡整镇综合整治力度。重点开展垃圾收集处理、污水治理、道路硬化、卫生改厕、村庄绿化等工程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推进农家乐集中经营点的餐饮废水、粪便污水、油烟废气治理,深入开展乡村区域性工业污染行业环境专项整治行动,使农村整体环境得到明显优化。到2015年,农村垃圾集中收集的行政村基本实现全域覆盖,每个乡镇建有1个以上垃圾中转或处置设施,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高;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0%,卫生户厕农户达到总农户数的90%以上。
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要求,选择生态环境好、区位条件优、产业特色鲜明、人文积淀深厚的区域(原则上要求10个村以上),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区、示范带建设。按照丰富内涵、打造特色、形成品牌的要求,搞好示范区规划设计,全面落实生态、产业、村庄、人文、景观等建设内容,明确各项目建设主体和建设时序,加大建设推进力度,率先建成一批建设水平高、示范带动强、富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区。
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按照“有管护经费、有管护人员、有管护制度”的要求,健全农村环境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强化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等工作,有效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探索建立以政府补助、村集体和群众为主的筹资机制,提高村庄长效管护经费筹集水平。大力推广农村环境卫生市场化保洁运行机制,对城镇规划区内行政村卫生保洁逐步纳入城镇社区保洁范畴。完善农村生活污水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污水治理设施后续管理,加快推进与市、县排污泵站临近的镇和村的截污纳管。完善村规民约,对村庄长效管理予以制度化约束规范,实现由动态治理向常态管理转变。
(二)全面开展生态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