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绍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绍政发〔2011〕5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绍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二日
绍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二0一一年八月)
目录
一、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一)“十一五”时期绍兴城乡一体化发展主要成就
(二)“十二五”时期绍兴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四)目标任务
二、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
(一)加快建设绍兴大城市
(二)大力发展县域中心城市
(三)积极培育中心镇和小城市
(四)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
三、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推进农业“两区”建设
(二)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三)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四)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一)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建设
(二)全面开展生态环境建设
(三)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四)大力深化乡风文明建设
五、着力推进富民强村步伐
(一)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发展
(二)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三)转变农民增收方式
(四)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五)推动欠发达乡村加快发展
六、全面提升城乡公共服务
(一)统筹城乡社会保障
(二)全面普及优质教育
(三)优化公共卫生服务
(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七、深入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一)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三)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
(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
(五)农村社会管理制度改革
八、切实加强规划的实施与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大资金投入
(三)创新工作载体
(四)健全考核制度
当前,绍兴经济社会总体上已经全面进入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进入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根据《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作出的战略部署,编制《绍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绍兴地处浙江省中北部,历史悠久,名人荟萃,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的美誉,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重点开发开放城市。下辖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和越城区,面积827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57平方公里。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市常住人口491.22万人,其中市外流入人口为101.85万人,占总人口的20.73%;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87.75万人,占总人口的58.5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03.47万人,占总人口的41.42%。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绍兴人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力弘扬“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崇尚科学、务实创新”的“绍兴精神”,全面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全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局面正在形成。
(一)“十一五”时期绍兴城乡一体化发展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绍兴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三农”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民工程,全市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基本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良好,绍兴历史性地进入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为“十二五”时期全面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城乡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把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举措,努力促进一二三次产业转型发展和协调发展。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783亿元,位居全省第四,财政总收入349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11.4%和18.3%;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6.4:60:33.6,演变为2010年的5.3:56.9:37.8。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201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149亿元,是2005年的1.6 倍,年均增长9.9%;全市农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形成了茶叶、蔬菜、水产、畜禽、花卉、竹木和干鲜果等七大规模特色产业,形成了以特色产业为主导,以块状区域为依托,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
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增长。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1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651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72%和77%,年均分别增长11.5%和12.1%。全市所辖6县(市、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都迈入万元县(市)行列。2010年,全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5年的2.27:1缩小到2010年的2.21:1,连续5年实现持续缩小,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扩大到缩小的历史性转变。“十一五”时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统筹规划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全市城乡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城镇规划布局日趋完善,基本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架,中心镇为节点,一般镇为基础的城镇等级体系结构,城市化水平由2005年的53%提高到2010年的58.58%;以高速公路建设为主线,以“乡村康庄工程”和农村联网公路建设为载体,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公路交通网;通信、广播、电视等资源基本实现城乡共享,城乡用电实行同网同价,城乡供水一体化格局已基本形成;全面实施“百村小康示范、千村改造整治” 工程,2010年,全市农村垃圾集中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6.5%,生活污水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48.09%,村庄整治率达到82.9%。大力实施生态市建设试点,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4.03%,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城乡公共服务整体覆盖。经过 “十一五”时期的努力,全市率先实现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扎实推进文化繁荣工程和农民小康健身工程,全面完成有线电视“村村通”和广播“村村响”,全市乡镇文化中心覆盖率达到100%,村(社区)基层点覆盖率达到91%,农村广播电视的综合人口覆盖率提高到99%以上。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达到100%,参合率达到98.2%。五年共组织农民培训8.31万人,其中技能培训4.81万人,转移就业率达到70%以上。全面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和未成年人医疗保障制度,调整提高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标准和城乡低保标准,在政策层面上实现了养老和医疗保障的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