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培育20个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现代产业集群。即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零部件,嘉兴港区化工新材料,南湖汽配机电,海盐机械标准件,平湖光机电、服装,嘉善电子信息,海宁皮革、太阳能,桐乡崇福皮草, 桐乡濮院和秀洲洪合针织等产业集群。
一、优化产业集群的组织架构
以企业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企业整合为主要途径,进一步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以中小企业为基础、以专业化分工协作为纽带的新型组织架构,为发展产业集群提供主体推力和效率基础。
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对产业集群的龙头引领作用。把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结合起来,重点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大企业大集团。依托大企业大集团,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
重视发挥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基础作用。贯彻落实《
中小企业促进法》和《
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加强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引导中小企业走新型创业之路,培育“专精特新”的“小型巨人”企业和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使之成为大企业大集团的预备队。
加强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建设,提高产业集群的组织化程度。推动企业整合重组,有效改变“低小散”状况。坚持市场化运作,注重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消除企业整合重组的制度障碍。进一步采取支持企业整合重组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激励企业自愿、自主参与整合重组。鼓励企业实行战略联盟,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和市场应变能力。引导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构建母子公司体制、运用业务外包和虚拟经营等方式,整合中小企业和家庭工业单位。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促进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的产业链和市场网络,发展专业化的配套服务。突出产业招商,找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努力引进龙头企业和协作配套企业,发挥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形成集群的连带效应。倡导差异型竞争战略,营造区域创新氛围,建立既竞争又合作的新型企业关系,遏制无序竞争。
二、完善产业集群的服务体系
加强各类服务平台建设,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集群提供高效服务。抓好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产品开发设计、制造工艺改进、产品质量检测等技术服务。发展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器和创业辅导基地,提高创业成功率。以流通网络建设为核心,推进流通组织创新,提高产业集群的流通效率。重点提升一批辐射国内外、经济拉动力强的专业市场,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产品销售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信息传导中心。有重点地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为产业集群提供集中、配套、优质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产业集群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区。有重点地建设企业总部集中区,发展总部经济。在服务平台构筑上,以市场运作为基础,政府部门积极发挥协调、监督和服务作用。突破行政区块局限,在较大范围整合社会资源,实行服务平台的共建共享。
着力创建区域品牌,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在发展企业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区域品牌(包括集体品牌、集体商标、原产地注册等)。构建品牌战略联盟,推动企业重组,壮大品牌经济规模。通过创建区域品牌,将产业集群打造成精品制造基地。
第五章 重要措施
围绕“十二五”工业发展战略,创新工作机制,推出重大举措,集中政策资源,实现战略目标。
第一节 加强平台建设
工业发展平台主要是产业集聚发展所依托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按照优化工业布局的要求,突出打造工业发展平台,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新格局,为大项目的落地、大投资的实施、大产业的崛起提供空间支撑。
一、工业平台建设格局
着力建设事关全局、带动力强的工业发展平台,形成重点突出、多点支撑、各具特色、环境优美的工业空间分布新格局。
1.重点建设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开发区)
进一步建设好国家级的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兴出口加工区(A区、B区),以及嘉兴工业园区、秀洲工业园区、乍浦经济开发区、嘉善经济开发区、平湖经济开发区、海盐经济开发区、海宁经济开发区、海宁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海宁马桥经编产业园区、桐乡经济开发区、桐乡濮院针织产业园区等11个省级工业园区(开发区)。
2.规划建设重大的区域性产业集聚区
全力实施滨海开发带动战略,突出构建滨海新区大平台。健全跨区域的开发管理的机制体制,科学规划,整合资源,高水准建设,努力将之建成长三角海洋产业的重要基地、杭州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创新发展示范区。
重点规划建设嘉善临沪经济区、平湖独山港区、平湖浙沪产业区、海盐中国核电城、海宁尖山新区、海宁连杭经济区、桐乡临杭经济区、桐乡崇福经济区、桐乡高桥新区等9个重大的区域性产业集聚区,将之建设成实施“与沪杭同城”战略、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承载地。
3.推进市镇工业园区转型升级
进一步明确园区的产业定位,着力构建转型升级的产业平台,引导55个市镇工业园区向专业化、特色化、精品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推进二三产业融合互动。以市镇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规划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引导传统的工业园区发展为现代产业园区。
二、强化工业用地保障
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着力开发、合理配置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千方百计缓解土地瓶颈制约,为构建工业发展平台创造前提条件。
积极保障工业发展平台建设的用地需求。实施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将“十二五”期间工业发展平台建设用地纳入其中,将平台建设范围内的现有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尽可能调整出来。在县(市、区)、镇级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中,逐级落实工业发展平台建设的合理规模。加强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加大摊涂围垦、农地整理、宅基地复垦等造地保障力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切实解决工业用地指标,积极争取省级重点项目的带帽用地指标。
实行差别化的土地配置政策。把土地供给政策与生产力布局政策和产业政策紧密结合起来,规范工业用地配置方式。优先向工业发展平台下达供地指标,优先向科技含量大、产出效益高的重点企业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产业升级的重点项目配置土地。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浪费土地资源的项目不予供地。完善工业项目供地竞争机制,严格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的准入审查和履约管理。
着力提高工业集约利用土地水平。加强工业用地批后管理,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加快消化“转而未供”土地,并实行允许异地置换。建立园区“退低进高、退劣进优”机制,实行“腾笼换鸟”。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完善新征地企业原有土地的置换办法,依法收回企业圈占长期不用的土地。对占地少、“亩产高”的企业进行褒奖;支持企业开展“零增地技改”和“零用地招商”。
三、推进园区整合提升
按照建设工业发展大平台的要求,制定实施工业园区整合提升方案,拓展发展空间,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升开发建设水平。在不改变“四至范围”的前提下,以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为主要依托,将地理相邻、产业相近、基础设施可配套的市镇工业园区进行整合,发展一批组合区。
园区的整合提升,要突破行政区划的制约,建立跨区域、跨园区的协调管理机构和联合开发模式。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作为整合提升的主体,要在授权组合范围内合理布局空间、重新整合要素、优化配置资源、集聚发展产业,扩大辐射能量。对所组合的市镇工业园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招商、统一管理,实行一体化发展。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域的绩效考核与财税分配制度,形成统一规划布局、协同开发建设、经济利益共享的新机制。
四、优化工业平台管理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强度建设、高层次招商、高水平服务、高品质管理的要求,建设好工业发展大平台,形成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在完善布局规划、创新开发机制、加强基础建设、集约利用土地、集聚发展产业、构建服务平台上下功夫,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加强工业发展大平台的产业引导。更加注重主导产业的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产业重大项目的引进、产业配套体系的完善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设。按照规划所定产业导向和功能定位,把好企业准入关。将产业层次、投入强度、产出效率等作为衡量标准,切实提高进入企业的档次和水平。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和低产出、低效率的企业和项目进入。推进生态园区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行污染物的集中治理和达标排放。引导产业链前后向的企业入园,形成循环式组合和结构型治污的新格局。
加强工业发展平台的开发建设管理。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基础先行、滚动开发的原则,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工业平台的产业吸引力和服务功能。实行多元化融资和市场化运作,切实提高自主开发能力。严格按照结构调整要求和园区准入门槛供应工业用地。实行建设项目工作责任制和全程服务制,着力解决项目实施中征地难、拆迁难和进场难等突出问题,确保提高供地率、开工率和投产率。
第二节 加大工业投入
组织实施“产业升级千亿工程”,以大规模、高质量的投入带来大规模、高质量的产出,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发展后劲。
一、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
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技术改造的有利条件,保持高强度的企业技术改造。每年组织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特别是抓好特色优势产业、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产品的改造提升。
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扶持政策力度。用足用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贴息、补助等政策措施,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绩效。鼓励和帮助企业申报国家和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争取更多的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公共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利用进口设备免税、增值税转型改革和人民币逐步升值的有利条件,扩大引进先进设备,提高工艺技术装备水平。
二、着力抓好工业招商选资
紧紧抓住国内外先进制造业向长三角地区集聚发展的机遇,依托工业发展大平台,强力推进招商选资,为工业转型升级打下坚实基础。完善招商选资的准入机制,切实抓好“选商选资”。注重引进高技术、高成长性、高产业关联度的好项目;注重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好项目;注重引进能带动传统产业提升和产业集群成长的好项目。大力推进产业招商,有针对性地引进龙头企业和协作配套企业,构建较完善产业链。突出抓好重大项目的引进,争取在引进全国行业龙头企业、中央大企业和沪杭优质企业上有较大突破,在引进国内一流民营企业的战略投资上有较大突破,在引进国外及台湾地区的高端制造和基地型企业、旗舰型项目上有较大突破。注重从引进资金为主,向引进技术、设备、重要原材料和先进管理、人才并重拓展。
遏制招商引资的短期行为,严格限制引进落后生产力。凡是国家和省市明确禁止和限制发展的产业,都是招商引资应禁止和限制的产业;凡是违反规定、强行引进禁止和限制类产业项目、造成不良后果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完善招商选资运行机制。进一步发挥政府在招商选资中的积极作用,强化企业在招商选资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实行招商选资的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健全激励机制。优化招商选资环境,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社会氛围,提高招商选资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联动性。
三、优化工业投资结构和绩效
树立科学的投资观,创新投资理念和投资方式。在工业投资上,既重视投资数量增长更重视投资结构优化,既重视投资项目落实更重视投资效率提升。
积极引导企业投资行为。坚持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运用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实行工业投资政策与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落实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加强产业发展导向和重点投资方向的引导,加快投资结构调整。完善投资项目准入机制,严格执行技术、质量、环保、安全、能耗等市场准入标准,坚决控制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提高集约发展水平。大力扶持和推进符合国家和省市产业规划、有利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大项目、好项目。引导工业投资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切实提高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稳步提高投资质量和产出绩效。
第三节 推进企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