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嘉兴市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抓住国家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机,利用嘉兴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契机,发挥临沪临杭的区位优势,以高技术产业化为先导,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先进制造业发展和区域竞争制高点,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
  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倍增计划,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加2倍;力争全市新能源、新材料两个产业产值超千亿元,节能环保、生物、物联网和核电关联等四个产业产值超百亿元。
  一、新能源产业
  坚持市场导向和政策推动相结合,建设长三角重要的新能源应用示范基地和产业发展高地。着力拓展应用空间,着力扩大产业规模,着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力争在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开发上取得突破,形成特色优势产业。
  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光热产业。在嘉善、海宁、平湖、桐乡和秀洲等地建设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区,做大做强太阳能光伏产业。加快引进一批硅材料制造、中高端电池制造、光伏配套储能和应用等控制设备制造企业,构建较完整的光伏产业链。着力发展多晶硅薄膜电池、新一代非晶硅薄膜电池、铜铟镓硒薄膜光伏电池;着力发展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光伏系统制造等产业链的高端环节。积极发展复合化、智能化太阳能热水器产品和工程用太阳能热水器产品。支持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产品,支持研制光伏硅晶片材料、光伏装备和配套电气器件。积极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
  二、新材料产业
  重点在嘉兴港区、桐乡、海宁等地建设发展新材料,形成长三角地区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富有特色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与电子信息、冶金、汽车、建材、化工等重点产业相配套,大力发展各类新材料。进一步发展以玻璃纤维、高强度涤纶长丝为主的特种纤维;以聚碳酸酯、合成橡胶、有机硅为主的工程高分子材料;以太阳能硅单晶多晶材料、磁性材料、绝缘材料为主的电子信息材料。积极发展半导体新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生物医用新材料、纳米材料和高档印刷和包装材料等。
  化工新材料方面。建设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依托港口优势,进口初级石化原料,重点发展应用领域广、附加值较高的化工新材料。在争取落实石化重要原料的基础上,发展乙烯、丙烯、C4烃和芳烃、烯烃下游深加工产品链。
  新型建材和玻璃纤维方面。争取在发展节能环保、高技术含量和高性能的新型建材上取得较大突破。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建筑防水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新型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发展新型化学建材和无机非金属建材。依托全球最大的玻璃纤维生产基地,着力发展玻纤深加工。尽快形成玻纤纱、玻纤织物、玻纤复合材料、玻纤制成品同步发展,原材料与制成品协调配套,龙头企业与一般企业同生共荣的玻纤工业体系。
  三、物联网及相关产业
  积极培育物联网产业。组建嘉兴物联网研究院,整合中科院微系统所、中电科技36所、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和有关大院名校的科研力量,有效提供物联网核心技术研究、技术标准制定、应用技术开发、产品测试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服务。创建浙江省物联网产业基地和嘉兴物联网产业基地,集聚一批物联网产业的制造企业,形成传感器、集成电路、软件、终端、节点等上下游的产业链,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产品。实施一批示范工程及试点项目,重点在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物流、智能环境、智能城市、智能电力、智能农业等领域有所突破。搭建终端管理、数据中心、中间件结合的开放的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形成“智慧城市”的雏形。
  四、节能环保产业
  着力开发节能先进技术与设备,发展节能照明灯具、新光源装置、风电设备制造、新型变频器、高效节能型电机等,实现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较大突破。着力开发固体废弃物处理、水污染治理、空气污染治理、噪声与振动控制、环保材料和药剂、环境检测监控等领域的环保技术与设备,以及清洁生产技术与设备。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发展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市场占有份额较大的主导产品,推广应用一批先进、成熟的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
  五、生物产业
  把立足现有基础和引进先进项目结合起来,建设生物产业基地,培育生物产业优势。以生物基因工程和现代中药为基础,突出发展生物医药。重点发展创新药物、新型疫苗、诊断试剂等生物新药产品,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实行仿创结合,加大研发投入,推进缓释、控释、靶向、透皮、粘膜给药制剂等各类新型制剂的开发和产业化,提高药物制剂、医药器械和医用材料等制造水平。
  六、核电关联产业
  依托秦山核电生产基地,立足海盐杭州湾大桥新区,以现有核电配套企业为龙头,着力引进中核集团等战略投资者,建设核电关联产业基地。以技术创新为支撑,重点发展电子、电控及机械配套为主的核电辅助设备制造,形成具有工程设计、技术研发与应用、咨询与培训服务、维修检测等功能的核电服务体系,打造中国核电城。

第二节 提升发展优势产业


  适应市场变化,依靠创新引领,进一步增强优势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建设国内电子通讯重要基地;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建设国内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要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发展纺织、服装、皮革制品、化纤制造等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巩固和提高在全省和全国的产业地位。
  一、电子信息产业
  紧跟国际信息技术发展主流,重点发展具有先导效应和较大市场潜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在长三角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占据重要地位,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1.电子信息重点工程。围绕省里组织实施的六大重点工程,即半导功率器件及集成电路产业壮大工程、通信与网络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工程、电子元器件和专用材料产业升级推进工程、数字音视频及视频监控产业转型升级工程、信息技术深化应用工程、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创新发展工程,布局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整合相关企业,加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发,力争在重要产业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创建国内重要的产业基地。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公司合作,加快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重大增长点。推进建设浙江通讯产业(嘉兴)基地,快速形成无线终端产业规模,向世界级手机生产基地迈进。把握全面启动3G网络建设的机遇,推动3G产品产业化进程。
  2.新兴应用电子领域。发展新型应用电子产品和行业应用软件产品,促进制造业信息化。以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加快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重点发展为制造业信息化改造提供支撑的信息技术、整体方案和系统装备,发展市场潜力大的新型应用电子信息产品。
  3.新型电子元器件制造。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引进先进要素,推进电子元器件升级换代,增强核心器件国产化能力。以高频化、微型化、低功耗、复合化、模块化、智能化为方向,提高新型电子元器件制造水平,重点发展频率器件、电声器件、电子材料、专用芯片等新产品。
  二、装备制造业
  把握长三角建设具有世界影响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契机,突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着力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加快形成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支柱地位。
  1.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充分利用长三角的汽车生产、装配、销售和维护中心的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上海及本省汽车产业的辐射效应,建设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巩固和加强汽车模具、子午线轮胎、汽车电子等方面的产品基础,推进产品平台化设计和模块化供应,努力提高国内主流车型配套水平,加快融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着力引进汽车零部件优势企业,在动力、传动、制动、汽车电子等方面形成较强供货能力。结合发展汽车零部件,加快汽车整车、电动汽车项目建设进度,实现嘉兴汽车整车制造能力的突破。
  2.机械设备制造行业。建设具有特色优势、对产业升级有较大带动作用的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利用港口有利条件,以大型机械、大型加工设备和重要基础装备为方向,引进有实力的制造商,培育发展重型装备制造。积极发展精密机械设备、专用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设备、新能源关键设备和数控机床、光机电一体化精密机械、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等。特别是结合提升产业集群,着力发展先进的专用机械设备,如轻工机械、纺织机械、电气机械、皮革机械、经编机械、紧固件机械及零配件制造等,提高产业集群的装备水平,深化产业体系。着力增强机械设备制造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提高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推进重点装备制造领域首台(套)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发展进口替代装备。
  3.军民结合产业和航空配套行业。贯彻实施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和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方针与政策,建立民营经济与军工产业相结合的新机制,培育具有军工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民企与军工集团合作上有突破,在民企参与军工配套产业上有突破。重点抓住嘉兴军民合用机场建设机遇,在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秀洲区建设航空产业园,对接上海大飞机项目,培育发展航空配套行业,打造军民结合示范基地。
  4.机械基础件行业。大幅提高机械基础件尤其是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水平,做专做精装备制造业的“中场产业”。在基础零部件、加工辅具等领域发展一批高起点、大规模、专业化企业,完善装备制造业的协作配套体系。
  重点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提高紧固件的原材料改制、热处理、表面处理和生产装备与模具等配套技术水平,制造附加值较高的标准紧固件、高强度紧固件和多用途紧固件。着力发展高性能、小型化、集成化的光电子器件和新型光电子材料;发展高质量的轴承、标准件、液压件和密封件等特色产品。
  5.输变电设备行业。把握国家发展智能电网的机遇,建设省内具有竞争力的输变电设备产业基地。重点抓好电气成套设备、高低压电器成套设备、中高压光电复合海底电缆、高压和超高压变压器绝缘材料等项目建设。培育嘉善电力电子设备制造优势。
  6.仪器仪表行业。重点发展精密测试仪器,包括电力和电子测量仪器、通信测试仪器、数字音视频及数字电视测试仪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测试仪器、电子基础测试仪器。重点发展智能化仪表、特种和专用自动化仪表、长寿命电能表、电子式电能表、特种专用电测仪表和电网计量自动管理系统。
  三、纺织产业
  进一步发展现代纺织业,建设集研发、制造、展示、贸易于一体的全国高档纺织和品牌服装基地。
  1.化纤及织造行业。加强化纤业在全国同行的地位。重点抓好以涤纶长丝为主体的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超细旦、混纤特色长丝的开发和生产,显著提高化纤差别化、常规纤维优质化和系列化程度。着力开发天然纤维、特种纤维和工程纤维,开发新型合成纤维与纯棉、丝绸、麻、竹等天然多种纤维的混纺。积极开发高档面料和产业用、工程用纺织品。
  2.经编行业。打造“世界经编之都”,构建纱、丝等原料-经编织物-后整理、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加强差别化纤维、高性能纤维等新型优质原料的开发应用。突破后整理关键工艺技术,推动衣着用和装饰用经编产品向功能化、绿色化、产业化发展。拓展产业用经编产品生产领域,“十二五”期末产业用经编织物占行业比重提高到55%以上。
  3.服装行业。坚持名牌兴业,实现品牌服装的较大突破。适应服装向时尚化、职业化、个性化发展趋势,优化设计、精细加工、提高品质。发展高附加值的系列服装产品,开发环保服装等功能性服装,形成服饰辅料新优势。建立市场快速反映机制和多元化细分营销机制,运用大规模定制和柔性制造方式,深度拓展市场。
  4.家纺行业。进一步形成家纺优势。突出塑造行业整体形象,培育家纺知名品牌。加强设计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引导家纺产品向特色化、系列化、功能性和环保型发展。运用时尚元素,不断开发新潮产品和扩大市场空间。
  5.针织品行业。努力发展品牌,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优势。加大招商力度,着力引进服装品牌和服装加工龙头企业,加强产业配套能力。推广运用先进针织机械和设计系统,强化时尚设计、企业文化等软件投入,进一步提高羊毛衫的品质和品位。
  四、轻工业
  顺应扩大内需的新取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和国际竞争的新格局,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轻工产业集群。
  1.皮革行业。进一步建设“中国皮革之都”。着力优化产品结构,引进和开发关键工艺技术设备,增强皮革制品的设计能力、加工能力和营销能力,形成皮衣、皮毛、皮鞋、沙发、箱包等皮革精品产业群。注重开拓皮革制品新领域,尤其是开发汽车座垫等装饰制品、整体家居产品,提高产品性能和附加值。着力发展优质、低污染的新型皮化材料,推广制革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加强对固体危险废物的管理和处置。
  2.造纸行业。推进造纸技术装备现代化,巩固和提升造纸工业在全省的领先地位。重点发展高强度低克重牛皮纸及牛皮箱板纸、高强度瓦楞纸、涂布白板纸和白卡纸;发展高档工业用纸、信息用纸、水松纸等特种纸品,延伸发展纸包装制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治理污水,普遍实施中水回用,加强对固体危险废物的收集、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