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嘉兴市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嘉兴市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嘉政发〔2011〕5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嘉兴市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六届市政府第6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嘉兴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七月十三日

  嘉兴市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录

  第一章 发展现状
  第一节 “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状况
  第二节 “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背景
  第二章 战略定位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战略任务
  一、指导思想
  二、主要目标
  第二节 “十二五”时期战略要点
  一、以工业转型升级为主线
  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导向
  三、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为方略
  四、以建设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为重要抓手
  第三章 产业结构
  第一节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二节 提升发展优势产业
  第三节 发展壮大临港先进制造业
  第四节 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五节 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第四章 区域经济
  第一节 优化工业布局
  第二节 发展产业集群
  第五章 重要措施
  第一节 加强平台建设
  第二节 加大工业投入
  第三节 推进企业创新
  第四节 大力节能减排
  第五节 保障规划实施

  工业是嘉兴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是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体现。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经济发展总战略,编制实施“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对于积极应对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科学发展、富民强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是嘉兴市“十二五”规划体系的重点专项规划,是指导全市工业发展的总纲性文件,也是编制地方和专项工业规划的依据。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中长期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 发展现状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总结“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状况,把握“十二五”时期的发展趋势,是谋划嘉兴市工业发展新战略的必要前提。

第一节 “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状况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业发展上了新台阶。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嘉兴市工业积极适应加强宏观调控的新形势,着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努力克服市场和要素的较大制约,实现工业较快发展,有力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在宏观形势和节能降耗的“倒逼机制”推动下,全市工业迈出转型升级的新步伐。总的看,“十一五”时期嘉兴市工业发展成就突出,为“十二五”时期的更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工业在富民强市中发挥主导作用
  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进一步巩固。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191.02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1.9%。“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3.0%,对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率为51.2%。工业经济总量在全省各市的排名由2005年的第5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4位。
  企业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规模以上企业由2005年的4709家增至2010年的7524家,其中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由15家增至58家。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5137.5亿元,比2005年增长135.8%;实现利税465.5亿元,利润311.1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57.3%和207.7%;11项经济效益综合考核指标得分272.69分,比2005年提高72.3分,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41分。
  工业发展为富民强市提供重要基础。工业进一步成为居民就业的主渠道。2010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中工业从业人员占比超过50%, 其中,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数97.4万人,比2005年增加18.1万人。工业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06-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税金累计611.9亿元,相当于同期全市财政总收入的49.3%。工业发展加快了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社会面貌的深刻变化。
  2.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导向,推动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取得新进展。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重工业,逐步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力军,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的轻重工业比为52.2:47.8,较2005年的57.4:42.6有了明显变化。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化纤、造纸、皮革、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工、塑料制品、金属制品、通用设备、电气机械、电子通信、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13大行业的年工业总产值均突破百亿元大关。新兴产业快速崛起,2010年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实现产值554.6亿元、利税103.4亿元。块状经济加快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形成了海宁皮革、平湖光机电、马桥经编等10个年工业总产值百亿元以上区块,区域创新体系、专业化协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临港重化工业初具规模,滨海产业带正在形成,显现工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成果。
  以加大工业投入为重要手段,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生产性投入累计2852.9亿元,年均增长13.2%,超额完成工业生产性投入增长12%的预期指标。投资结构优化,企业技术改造构成工业投入的主要推动力,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6.2%,设备投资额占全部投资的62.5%。
  企业创新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稳步提高。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构建。2010年底累计建立企业技术中心180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8个。以建立技术联盟为主要途径,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和创业中心建设取得明显实效。企业创新投入加大,创新成果频现。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75.6亿元,比2005年增长5.2倍。2006-2010年累计专利授权量2254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85件,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率从2005年的13.6%上升到2010年的26.4%。
  3.工业可持续发展开创新局面
  将节能减排作为调整工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促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实施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制”,从组织领导、责任分解、政策引导和考核监督等方面,形成工作保障体系。围绕重点节能减排工程,推广运用新技术,取得明显效果。以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淘汰落后产能。2010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0.779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20%;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1.05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35.5%。工业部门终端能源利用率稳步上升,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多数下降。
  加快发展清洁生产和工业循环经济。在电力、化工、造纸、印染、皮革、建材、电镀等行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到2010年,全市共完成602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有36家企业获得省“绿色企业”称号,培育循环经济示范企业34家,建设循环经济园区7个,组织实施100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着力抓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废弃物最终处置量明显减少,资源化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2010年,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总产值比2005年增长64.2%。
  4.工业发展平台建设成效明显
  “十一五”期间,积极适应加强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以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为主要依托建设工业发展平台,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发展平台作为特色优势产业的集聚高地、招商引资的主要阵地、工业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和现代城市的工业功能区,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现有国家和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12个,市镇工业园区56个。截至2010年底,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市镇工业园区开发面积累计320.7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资累计576亿元,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3964亿元;进区企业累计18016家,从业人员超百万人。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948.7亿元,利税总额435.1亿元。依托工业发展平台,大力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2006-2010年,全市累计实际引进外资64亿美元;累计引进工业内资项目2972项,实际到位内资475亿元,其中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内资大项目占1/3。
  市镇工业园区作为县(市、区)域经济的重要基础,作为联结工业和农业、联结城乡经济的重要节点,进一步规范建设和稳步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市镇工业园区新增开发面积8.2万亩,新增基础设施投资118.6亿元,新增进区企业3587家;新增生产性投入1213.5亿元;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77.1亿元,利税总额204.4亿元。
  二、存在问题
  “十一五”时期,嘉兴市工业发展取得较大成就,但仍存在较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1.企业整体素质不高
  企业整体素质尚不适应先进制造业发展和国内外竞争加剧的新形势。企业“低、小、散”现象仍然存在,缺少对区域经济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企业人才不足,特别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短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研发投入偏少,整体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较大。不少企业延续初创时的家族管理模式,经营理念落后,管理粗放。
  2.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工业结构优化不快,以低端产业、低附加值产品和低层次技术为主的结构特征明显,产业升级跟不上需求升级的步伐。支柱产业仍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基础的传统产业,高技术产业比重偏低,新兴产业、高成长性产业尚未形成较大规模,高精尖加工能力和重大技术装备、成套设备制造能力薄弱。低水平加工能力过剩,无序竞争现象难以遏制。
  3.工业增长方式粗放
  工业总体沿袭以数量扩张为主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增长方式,对资源和环境形成较大压力。工业较快增长与生产要素制约的矛盾突出,尤其是土地短缺和利用效率不高,工业发展空间受到很大限制。企业大多采用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方式,随着要素转换成本明显上升,生产经营困难加重。节能减排的难度很大,工业增长越来越接近能源和环境约束的边界。

第二节 “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背景


  “十二五”时期嘉兴工业发展既存在较大机遇,又面对新的挑战。总的看,支撑工业持续较快发展的基础条件仍然具备,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必将加大。
  一、面临机遇
  “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主要面临三大机遇:
  1.嘉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机遇
  深度变动的国际经济环境,对嘉兴经济转型升级形成“倒逼机制”。目前全球经济正在摆脱金融危机,缓慢曲折地走向复苏,我国的外部需求明显回升还需要一个过程。危机催生经济变革的巨大动力,新一轮全球经济调整的序幕已经拉开。发达国家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着力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全球制造业版图将重构,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日趋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心。绿色经济、生态文明日益成为普遍追求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既对嘉兴提供了发展机遇,又对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较大冲击。
  嘉兴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十二五”时期,全国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将达到更高水平,经济和社会将深度变动,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将趋向高级化。同时,围绕产业、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发展的诸多矛盾进一步凸现。处在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嘉兴长期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问题及资源禀赋缺陷进一步暴露,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着力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及普惠性。顺应发展趋势,加快转型升级,是嘉兴工业必须抓住的重要契机。
  2.建设长三角全球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机遇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体现。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制造体系发生深刻变化,出现国际产业大转移、制造业布局大调整的新趋势。发达国家仍占据全球制造业的主导地位,但中国制造业迅速崛起,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总值占全球制造业的份额,1990年只有2.2%,排在10大制造业国家的第9位,2009年已上升至15.6%,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占比为19%)的第二大制造业国家。
  长三角地区抓住国际制造体系大调整的难得机遇,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现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国务院已经确定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战略目标,主要方向是: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和优势支柱产业;在重点领域和优势行业,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以先进制造业为重要支撑,长三角地区将加快向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在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