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城乡居民体质明显提高。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明显增加。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其中达到优秀标准的比例超过20%,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
(三)体育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到2015年,全市形成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覆盖城乡的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建设郑州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所有的县(市、区)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70%以上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在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广场建设体育健身设施。各类体育场地的开放率和利用率有较大提高。
(四)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更加丰富。除大力开展广播体操、田径、游泳和球类等竞技性强、普及面广的体育健身项目外,要广泛组织开展传统武术、健身气功、健身秧歌、太极拳(剑)、健身操(舞)及骑车、登山、跳绳、抖空竹、踢毽、门球等群众喜闻乐见又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
(五)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县(市、区)普遍建有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和人群体育协会。社区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妇女健身站(点)有较大发展。80%以上的城市街道、60%以上的农村乡镇有体育组织。城市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站(点),50%的农村行政村建有体育健身站(点)。
(六)初步形成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健全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并配备专(兼)职人员,积极开展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估,并依据个人体质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提高群众健身质量和水平。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上岗及考核制度,提高一线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率。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12000人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和技能有较大提高,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七)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壮大。形成适应我市经济发展、大众需求、规范有序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消费意愿明显增强,体育健身服务从业人数较大增加。
三、主要措施
(一)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普及健身知识,提高市民科学健身素养。以全民健身日、重大体育赛事及各种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为依托,加大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开展“终身体育”教育,使体育健身成为群众的基本生活方式。郑州电视台、郑州人民广播电台要安排专门时段播放广播体操、健身操(舞)、传统武术、太极拳(剑)等普及健身活动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