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施改革攻坚,创新体制机制。2005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委“两抓两放”的战略决策,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主线,举全市之力进行了一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产权转换和职工身份置换、企业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完善国资监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国企改革“393”攻坚战。经过几年的改革攻坚,全面完成了攻坚战主体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了一条符合兰州实际的国企改革发展之路。
--全面完成以“两个置换”为核心的股份制改革任务。纳入“393”改革攻坚的240户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231户完成了股份制改革,8.3万名职工置换了国有身份,分别占企业和职工总数的96.3%和98.6%;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实现了产权多元化、股权合理化,改制企业解除“两个无限责任”,面向市场、转换机制,符合兰州实际的现代企业制度正在建立。
--资产重组取得突破性进展。截止目前,209户企业实施了资产重组,其中自我重组115户,通过采取存量转让、合资合作、租赁经营等多种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资产重组94户,引进资金83.54亿元,盘活存量资产94.81亿元。以1.82亿元的成本支出,通过债务重组回购消化了221户企业的不良负债35.2亿元,降低了企业债务负担。通过资产、债务、人员和业务的整合重组,初步解决了制约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管理、技术和市场四大“瓶颈”因素,盘活了大量长期闲置的低效资产,优化了资源配置,实现了企业数量的减少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规范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决了大量历史遗留问题。通过改制、破产、重组,11所企业学校、556名教职工全部移交县区政府,企业办社会职能得到剥离;协调解决了92起重大经济、法律纠纷案件,涉案金额8亿多元,避免了国有资产流失,维护了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企业绝大部分历史欠费、债务得到偿还,土地、房产等资产得到保全。
--开创了以存量资产招商引资的新局面。作为资源约束型的内陆工业城市,以存量资源招商、以企业产权招商可以说是因地制宜,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几年来,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合作重组、进行嫁接改造的企业创历史新高,引入了一批包括世界500强企业、上市公司在内的具有较强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引入资金和利用外资等都达到了我市历史最好水平。
--资源整合、结构调整迈上新台阶。对装备制造、公用企业、建材化工、轻工食品、交通运输等十大行业进行了整合调整,促进了一批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形成了以资本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甘肃民爆集团、兰州交运集团和新兰药集团的组建,兰州机床与星火机床的重组合并,整合了省内行业资源,成为龙头企业;祁连山和大通河两户省内最大的水泥企业整合,步入全国十强;泵阀、化工机械、建筑机械、制桶、锅炉、量刃具等行业的整合,将成为振兴装备制造业支撑点;远东化肥与四川美丰的二次重组,为企业迅速做强做大奠定了基础;兰棉、高阀、普兰太电光源、宏宇变压器、昌盛植物油等一批企业开始实施“出城入园”计划,将进一步推动产业布局的调整。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