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大力开展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游泳、篮球、足球等竞技性强、普及面广的体育运动项目,广泛组织健身操(舞)、巴山舞、传统武术(武当武术)、健身气功、太极拳(剑)、自行车、登山(户外运动)、跳绳、踢毽、门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推广普及双人伞、滑翔伞、动力伞、航空模型等航空运动。推进篮球、排球、足球、棋牌等体育运动项目进校园。
(五)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市(州)、县(市、区)普遍建有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及职工、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农民、学生等体育协会。社区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妇女健身站(点)有较大发展。所有街道、乡镇建有体育组织。所有城市社区建立1个以上体育健身站(点),60%以上农村社区建有体育健身站(点)。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六)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者达到全省总人口的15‰,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9万人以上,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3500人以上。建立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管理、使用制度。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志愿服务队伍。
(七)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不断完善。大力宣传推广科学健身方法,积极开展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估。通过对公民进行日常体质测试,依据个人体质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增强全民健身的吸引力,提高全民健身质量和水平。
(八)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壮大。形成规范有序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消费意愿明显增强,体育健身服务从业人员有较大增加,培育和形成一批有湖北特色的体育健身服务企业和体育健身品牌。引进推广适合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健身的便于进入家庭的健身设备器材。
三、工作重点
以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举办湖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为载体,发挥我省山、水优势,重点推出全民健身8大山地特色项目和8大水域特色项目,1个全民健身科研基地;着力打造全民健身8大品牌之乡,创建全民健身8个项目示范基地,1个全民健身宣传基地;推进全民健身8大行业协会建设,创建8个全民健身项目培训基地和一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提高全民健身普遍化、经常化、科学化、社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