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指 标
| “十一五”完成情况
| “十二五”规划目 标
| 备 注
|
1
| 新增蓄引提水能力(亿立方米)
| 23
| 70(含恢复)
| 预期性
|
2
|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万人)
| 1609
| 2150
| 约束性
|
3
|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 236
| 1000
| 预期性
|
4
| 新增节水灌溉面积(万亩)
| 489
| 1310
| 预期性
|
5
| 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 [0.41]
| [0.45]
| 预期性
|
6
| 万元 GDP 用水量(立方米)
| [136]
| [120]
| 预期性
|
7
| 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
| (1.15)
| (1.1)
| 预期性
|
8
|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
| 11207
| 18000
| 预期性
|
9
| 水功能区主要水质指标达标率(%)
| [68]
| [75]
| 预期性
|
10
| 新增地电装机容量(万千瓦)
| 440
| 150
| 预期性
|
11
| 水产品年产量(万吨)
| [105]
| [120]
| 预期性
|
注: 指标带() 为 5 年平均值, 带[]为“十一五”或“十二五”末达到数, 其余为五年总数。
|
(四)总体布局。
根据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水资源分布特点、开发利用现状、区域发展需求合理布局,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利发展格局。
1.成都经济区。该区域水资源总量42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300立方米,当地水资源短缺,水环境问题较为突出。该区域重点围绕“率先发展、优化发展”和把天府新区建设成为“三位一体”示范区的要求,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提高水源保障能力。加快都江堰、玉溪河等已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武引二期灌区、毗河供水一期等重点工程,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岷江、沱江、涪江等主要江河防洪治理,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期间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15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16万亩。
2.川南经济区。该区域水资源总量18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000立方米,干旱缺水严重,大中型骨干工程缺乏。该区域重点围绕“加快开发建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要求,坚持开源节流并重,加强小井沟水库、向家坝灌区等骨干工程建设,加快长葫、石盘滩等已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长江上游干流、南广河、沱江等主要江河防洪治理。“十二五”期间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4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20万亩。
3.川东北经济区。该区域水资源总量34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100立方米,洪旱灾害严重,水利建设欠账较多。该区域重点围绕“加快优势资源开发、构建新兴经济带”的要求,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加快嘉陵江亭子口、渠江红鱼洞等防洪控制性水库和升钟灌区二期、寨子河水库等大中型工程建设,完善小微型水利设施,加强江河治理和水土保持,增强防洪减灾和供水保障能力。“十二五”期间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46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29万亩。
4.攀西经济区。该区域水资源总量61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8300立方米,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山洪灾害严重。该区重点围绕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和“一区三基地”的要求,加强大桥水库灌区、马鞍山水库、铜头引水等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安宁河流域防洪治理和水土保持。“十二五”期间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2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7万亩。5.川西北生态经济区。该区域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地,水资源总量105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 5.5万立方米,水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滞后,生态环境脆弱。该区域重点围绕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要求,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加快打火沟、甲尔多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和牧区水利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和水土保持,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十二五”期间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3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8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