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

  3.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治水思路的不断完善,加快发展、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的丰富实践,为水利发展新跨越积累了宝贵经验。国家和我省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决定》和《实施意见》提出的加大水利投入的政策措施,为水利发展新跨越提供了有力保障。全社会水忧患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对水利的关心支持,为水利发展新跨越营造了良好氛围。
  4.促进发展的体制保障。水务体制改革、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必将拓宽水利发展思路,丰富水利发展内涵,转变水利发展方式,大大促进水利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水利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建成水利工程64万处,其中水库 6754座,引水工程44665处,形成蓄引提水能力273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 3830万亩,累计解决农村517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含饮水困难)问题;建成堤防4274公里,保护 1522万人和 800多万亩耕地的防洪安全;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3万平方公里;地电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年发电量近 400亿千瓦时;水产品年产量 105万吨,总产值216亿元。
  在新的历史时期,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全省水利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旱洪灾害严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全年70% 左右的降水集中在5-9月(大多以洪水形式流失),人口耕地集中、生产总值占全省85% 的盆地腹部区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22% 。十年九旱、洪水频发、旱洪交错是我省的基本水情。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旱洪灾害日趋严重,部分区域水资源日益短缺,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损失。
  2.供水保障程度不高。水资源开发利用严重滞后,水利工程蓄引提水能力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为10% ,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大中型水库明显不足,其蓄水能力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为2.8% ,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8。保障能力薄弱,农村还有 2150万人饮水不安全,部分城市缺水,耕地有效灌溉率只有43% ,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工程性、季节性、区域性缺水严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以及成渝经济区、天府新区、四川藏区、安宁河谷地区、革命老区、秦巴山区的加快建设和发展,供需水矛盾日益突出。若按现有供水能力测算,到2015年供水缺口约90亿立方米。
  3.防洪薄弱环节凸显。全省目前还有 1893座中小型病险水库和23座大中型病险水闸存在安全隐患。渠江、沱江缺乏防洪控制性水库,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雅砻江、长江上游干流等主要江河堤防工程建设滞后,量大面广的中小河流和山洪沟急需治理,大多数沿江河城市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
  4.水土流失严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5.65万平方公里(不含冻融侵蚀面积6.47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32% 。5.管理改革任务艰巨。水资源统一管理尚未完全到位,稳定增长的水利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建设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重建轻管等现象依然存在。
  三、四川省“十二五”水利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省委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要求及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紧紧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核心目标,全力推进“全域灌溉”,坚持政府主导,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抓紧建设一批既解决当前急需又关系长远发展的水利项目,着力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统筹城乡水务改革与发展,努力做到科学治水、用水、管水,从根本上改变水利建设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支撑全省长远发展,造福子孙后代。
  (二)基本原则。
  1.加快发展,服务全局。紧紧抓住中央和省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集中全省力量,用好各种资源,切实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为“两个建成”提供坚实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水利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和防洪安全,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使水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3.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兴利除害结合,防洪抗旱并举,开发保护并重,坚持蓄引提结合、大中小微结合,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水利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突出抓好骨干水源、渠系配套、流域防洪减灾等重点项目,夯实发展基础。
  4.节约保护,持续发展。按照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要求,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水资源保护,维护河湖健康,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深化改革,强化管理。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体制、稳定增长的水利投入机制、科学合理的建设和管理体制、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增强水利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
  6.政府主导,合力治水。强化政府在水利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增强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强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推进公众参与,形成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的合力。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省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2015年前基本完成“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任务,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70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1000万亩;到2020年再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积极开展试点,建成一批实现“全域灌溉”的县(市、区)和水利现代化灌区示范片。
  2.解决农村 2150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增地电装机容量150万千瓦,2015年水产品年产量达到120万吨。
  3.基本消除现有病险水库隐患;提高主要江河和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的防洪能力,完成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县级以上城市基本达到防洪标准;全省洪涝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 GDP的比重降低到1.1% 以下。
  4.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5,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1310万亩;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到 120立方米以下。水功能区主要水质指标达标率提高到75%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00平方公里。
  5.水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水行政综合执法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水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初步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与管护机制基本形成,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升,水文服务能力和水利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水利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专栏二:“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表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