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
(川办发[2011]77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四川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日
四川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
(二○一一年十一月)
目录
前 言
一、四川省“十一五”水利发展成就
(一)水利发展进一步加快
(二)水利抗灾减灾取得重大胜利
(三)骨干工程突飞猛进
(四)民生水利蓬勃发展
(五)管理和改革实现新突破
(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二、四川省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有利条件
(二)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三、四川省“十二五”水利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四)总体布局
四、水利建设主要任务
(一)水资源配置工程
(二)农村水利工程
(三)流域防洪减灾工程
(四)水土保持工程
(五)节水型社会建设
(六)发展能力建设
五、水利管理和改革主要任务
(一)强化水利管理
(二)深化水利改革
(三)推进
水法治建设
(四)加强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
六、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分析
(二)对策与保护措施
(三)评价结论
七、投资规模及资金筹措方案
(一)投资规模
(二)资金筹措方案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二)加强基础工作,全力推进项目
(三)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投资结构
(四)健全协商机制,促进公众参与
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四川是水资源大省,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旱洪灾害频繁。加快水利建设和发展,对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水利部要求,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以下简称《决定》)和《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川委发〔2011〕1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结合我省水利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四川省“十一五”水利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四川水利发展史上极为特殊、极其艰难、极不平凡的5年,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水利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和“两个加快”战略,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这5年是防灾减灾成效最大、发展形势最好、发展步伐最快、惠及民生最多的5年,为进一步加快水利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水利发展进一步加快。
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深入思考水利重大现实问题,认真分析总结历代治水经典,提出了紧紧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核心目标,在治水理念上,加快由就水治水向统筹治水的转变;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快由水资源大省向开发利用强省的转变;在水资源管理上,加快由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的转变;在水管理体制上,加快由多龙管水向一龙管水的转变。
2008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川府发〔2008〕1号),与水利部签署了《加快四川省水利发展与改革合作备忘录》;2009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四川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规划纲要》(川办发〔2009〕50号)。“十一五”以来,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水利投资实现历史性增长,水利建设投资526亿元(常规项目326亿元,灾后恢复重建项目200亿元)。常规项目投资中,中央158亿元,省级 50亿元,市县自筹 85亿元,贷款等33 亿 元,为“十 一 五”规 划 投 资 208 亿 元 的 157% ,相 当 于“十五”的1.7倍。
(二)水利抗灾减灾取得重大胜利。
成功应对2006、2010年大旱,2007、2009、2010年特大洪水泥石流、2008年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特别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紧急行动,奋力抗灾,实现震损水库、水电站无垮坝,震损堤防无决口,堰塞湖排险避险无伤亡,群众应急供水有效保障,谱写了水利抗灾史上的辉煌篇章。2010年“8·13”、“8·19”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全力组织抢险救灾,成功保卫了映秀、龙池镇灾后恢复重建成果;绵竹市清平乡 5400名群众按预案紧急转移,创造了临灾避险的奇迹。受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汶川地震水利灾后恢复重建项目1646个,其中完工 1604个,累计完成投资200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95% ,为夺取水利灾后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骨干工程突飞猛进。
建成紫坪铺水利枢纽,基本建成武都水库、大桥灌区一期工程,开工亭子口、小井沟水库;建成黄鹿、大佛水库等 17个中型工程,开工永定桥、二郎庙、白岩滩水库等15个中型工程。其中 2010年积极推进“2+10”重点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小井沟、大竹河水库等11个大中型工程,开创了我省水利建设史上的新篇章。武引二期灌区、毗河供水一期、升钟灌区二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立项;向家坝灌区一期、红鱼洞水库、龙塘水库、大桥灌区二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已经水利部审查,亭子口灌区、武引蓬船灌区规划报告已经水利部批复,为开工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开茂水库、七一水库等中型工程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将陆续开工建设。
(四)民生水利蓬勃发展。
全力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160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实施都江堰等 9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力推进中小型灌区渠系配套、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节水增效示范等项目建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236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 489万亩。实施佛爷岩、石盘滩、思依、解放、解渴亭5座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建和整治小型水利工程6.2万处。整治病险水库2254座,其中列入全国专项规划的398座病险水库整治全部完成。继续实施主要江河重点河段堤防工程,启动85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成堤防925公里。完成西昌、安岳、丹巴、德昌、宣汉5个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县建设,基本完成39个重灾县(市、区)山洪灾害防治及防汛预警建设。实施98个水电农村电气化项目和 7个小水电代燃料项目,新增地方电力装机容量440万千瓦。水产品年产量达105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 216亿元,农民人均渔业收入达到 321元。深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1207平方公里。大力开展城乡水环境整治,累计有3000多座水库实现“整治一座水库,还一库清水”。积极推进水库移民后扶工作,50多万水库移民直接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