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要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努力打造“文化高地”。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践行“素质教育”的主题,坚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办学质量、加快内涵发展上来,把工作着力点转移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上来,不断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中小学校要认真抓好课程改革,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下大决心推进“减负”,促进教育科学和谐发展。高校要进一步找准办学定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努力使高校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要及时将先进文化引入课堂教学,用先进文化培养人、鼓舞人、塑造人,扩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面。要加强教师人才队伍的教育培养和人文关怀,努力造就一批高层次文化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三是要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着眼于文化育人、以文化人,大力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通过抓紧提炼和培育学校精神、创新工作载体、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文化阵地等措施,不断满足师生员工的文化需求,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大力抓好领导作风、师德师风、学风等“三风”建设,严厉禁止教师有偿家教、学术腐败等现象,打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要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鼓励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为补充,着力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要切实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快建设党建和文化建设的网上“红色阵地”,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
四是要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的独特优势,主动服务浙江文化发展。紧紧围绕省委全会提出的“三大体系”、“八项工程”、“十大计划”建设任务,充分发挥教育系统人才集中、智力集聚的优势,主动参与,积极作为,在服务中做出更大贡献。要增强主动服务文化建设的意识,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等“三大体系”建设,通过组建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校企合作、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加强文化政策研究等,为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要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高校要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