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搭建社会化的社区科普工作格局。鼓励学校、学会、科研院所、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积极参与社区的科普活动,有效整合社区内及周边科普资源,大力开展科普示范街道、科普示范社区、科普楼宇、科普文明家庭的创建活动。
3.具体分工:
牵头部门:市民政局。
参与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住建局、市文广新局、市卫生局、市人口计生委、市环保局、市气象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社科联。
(六)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1.主要任务:
(1)加强教师的科学素质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科学素质和水平,培养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科技辅导员队伍。
(2)加强科学素质教育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形成适应不同对象需求、满足科学教育与培训要求的教材教法。
(3)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场所、基地,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为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提供基础条件支持。
(4)开展健康镇江2015行动。出台健康镇江2015行动实施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有序推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疾病防制与疾病管理、健康环境与健康社会三大工程,努力把镇江市建设成为百姓宜居、爱居、有幸福感的健康城市,市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人均期望寿命得到提高。
2.行动措施:
(1)大力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鼓励驻镇高校增设科学教育专业,着力培养从事科学教育的专门师资。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增加科学教育的内容,推进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与课程实施能力建设,广泛开展中小学科学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提高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科学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逐步完善科学教育教师职称评价标准和办法。
(2)提高和优化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学内容。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进一步提高科学课程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互动性。根据我市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特点和需求,分类指导,加强各类人群科学教育培训教材的组织与编写,开发制作适合我市科学素质教育的电教片、科教片和课件。
(3)改进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学方法。加强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革,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先进教学理念,增强教学效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科学教育培训,改革与探索科技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4)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中小学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中小学实验室、图书室,充实科学实验仪器、教具、音像设备、计算机、科普图书等。继续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网络资源建设,现有科学教育网站要扩大科学教育资源的容量。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科学教育资源建设。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动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全民科学素质教育基地、社区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公共机构和设施对公众进行分类教育和培训。
(5)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程。成立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配备一定数量的健康教育工作专业人员,以健康镇江大讲堂、健康镇江社区行、学校行、企业行、农村行等形式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健康促进示范点和场景建设,通过专刊、专栏、网站、微博等,向市民普及健康知识;实施健康管理与疾病管理工程。进一步完善全市急性传染病防制工作体系,通过多种策略有效防制各类传染病,建立慢性病综合信息系统,建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报告网络,进一步提高对妇幼、青少年儿童、劳动力人口、老年人群、重性精神病人群和残疾人相关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实施健康环境与健康社会工程。努力营造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保障农产品安全,整顿食品生产行业,加强食品流通管理,强化餐饮服务监管,落实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继续深化推进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提高我市健康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智慧健康信息系统建设,实现能满足全市居民就医与健康档案查询功能于一体的“一卡通”工程。构筑健康社会行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建立高效快速的信息报告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