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具体目标
(1)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大提升
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进一步完善,基层科技基础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人才总量和水平持续提高。建立南宁市院士/专家活动中心1个,建立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家以上,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20家以上,建立星火农业科技专家大院10家、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0家以上。
(2)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
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市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达到当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的1.5%以上。全社会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件。
(3)科技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科技支撑培育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工业企业,产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强的新产品增多。新能源、生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培育发展。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现代农业有大发展,农业科技水平大幅度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显著提高,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
(4)科技进一步惠及民生
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能源开发等科技水平明显提高。粮食安全、药品安全技术和卫生健康科技保障水平明显提升。重大疑难疾病和常见病的防治诊疗技术水平有重大突破。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建筑、交通等领域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引领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果,农民科技素质明显提高。
四、科技发展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
(一)重点领域
1.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动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节能环保产业率先形成产业规模和竞争优势。逐步建成区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充分发挥技术优势,重点推进生物能源、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依托木薯、甘蔗、林木废弃物等丰富的非粮生物资源,加快燃料乙醇、生物质发电、生物燃气、生物柴油等产业技术发展。推广太阳能发电、照明、供热供冷等相关设备技术的应用推广。
加快推进南宁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建设,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技术研究中心及产业化专业平台公司,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重点推进生物能源、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农业协调发展。
提高节能环保产业的创新力。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引导,科技服务南宁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和广西资源再生综合利用中心建设,发展先进的环保技术及装备业。加大洁净产品、节能产品、有机农产品、可降解产品研究与开发力度。
2.先进制造业领域
大力发展以制造业信息化技术集成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与机电产品和工业共性技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产业。科技支撑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推进铝加工、机械与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现代化工、新型建材、造纸及纸制品加工等产业科技进步。
延伸以铝加工为主的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链。发展新型高端电子信息产品。推进高新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在机械与装备制造业的应用。发展现代高端化工产业。加快建材产品及技术的更新和升级,研究开发新型绿色环保建材。加快造纸业技术和产品创新。
3.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领域
大力发展加工农业、生态农业,重点推进以高效种植、优质养殖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科技进步。
推进标准化生产,发展粮食、蔬菜、水果、糖料蔗、木薯、桑蚕、花茶、食用菌、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生猪、家禽、奶牛、黑山羊、罗非鱼等专业养殖,发展粮油加工、果蔬加工、蚕丝绸加工、中药材加工制造、花茶香料加工、禽畜水产品加工。
4.新型社会服务领域
加快发展新型服务产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务会展、研发设计、电子商务、科技服务及服务外包等生产型服务业。
推进高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促进服务业向高端化、高附加值、高带动性方向发展。
加大信息通信(ICT)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及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推进南宁市智慧城市建设。
(二)重点任务
1.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优化区域创新环境
着力加快构建创新体系,优化区域创新环境。依托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政策优势,加快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夯实科技发展基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形成富有活力、条件优越的创新环境,努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把南宁打造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
(1)健全创新政策
完善创新政策。通过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财政性政策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吸纳各类风险投资资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
健全创新法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专利申请、管理、保护制度,建立知识产权奖励、资助制度,加大对自主创新活动及成果的保护力度。
发展创新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支持创新、追求创新的浓厚氛围。积极培育创新意识,着力激发企业家的创新观念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