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充分利用好区内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扩大区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活动的影响力。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打造绣排球赛、民族体育欢乐节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全民健身赛事(节庆)。建设民族体育特色之乡、民族体育传承馆,培养民族体育传承人,做好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申遗工作。广泛开展民族体育进校园活动,在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设置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支持民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进机关、进社区。建立健全基层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和传统体育项目协会,培养民族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和高水平体育人才。开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国内、国际交流。
(五)进一步扩大体育对外交流。利用毗邻东盟的地域优势,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运行和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的机遇,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对外交流活动,特别是大力开展中国-东盟体育交流合作,营造和谐友好的睦邻关系,增强边境地区群众爱国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提升南疆国门形象,实现对外体育交流事业跨越式发展。
(六)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积极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切实抓好学校体育工作,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纳入学校教育考核主要指标。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倡导科学、健康的青少年健身和运动理念。办好各级各类业余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办好学生运动会及其他体育赛事活动。
(七)深入发展职工体育。发挥行业体协、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职工体育协会作用,广泛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坚持工间操制度,开展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和职工体质测试活动。有条件的单位可每年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开展进城务工人员体育活动。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职工体育发展模式和基层职工体育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完善社区体育与职工体育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完善社区体育与职工体育互补机制。
(八)重视发展老年人体育。办好老年人体育赛事和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活动。建立健全老年人体育协会、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团队。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和优惠。不断研究开发创新适合老年人身体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式。老年人教育机构开设老年人体育课程,老年人活动中心设置适合老年人体育活动的设施,社区服务兼顾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和体育健身设施。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