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有效支撑了首都社会发展。“科技支撑工程”取得丰硕成果,科技对我市重大活动、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文明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大幅提升。通过实施“科技奥运行动计划”,促进了关键技术推广转化,保障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一批先进技术在国庆60周年庆典活动中得到实际应用;城市交通和污水处理等民生领域的技术与装备成功得以转化和产业化。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等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对首都文化发展的整体支撑和带动作用日益显著。落实北京市与九个国防科技工业集团公司的战略合作协议,在太阳能光伏、先进装备制造、医疗器械等方面,形成一批核心技术储备和重大科技成果。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中关村企业实现总收入从“十五”末年的4872.9亿元增至2010年的1.59万亿元,年均增长26.8%。截至2010年底,累计350家单位参加股权激励试点,13家中央企业开展分红权激励试点。81家中关村企业在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中关村上市公司总数达175家,融资额超过1600亿元,总市值突破1万亿元。32家中关村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初步形成了“中关村板块”。161家单位的252个科技项目开展间接费用试点。累计认定1632家单位的4566项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累计签约10批共612个示范项目,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累计84.5亿元。中关村示范区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初步成效,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
全社会创新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市制定实施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中关村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单位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等200余项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地方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全市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逾6500家,接近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引导423个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价值约110亿元的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为7000余家企业提供服务,探索出促进首都科技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北京模式”;100余家产业技术联盟在联合研发、成果转化、标准创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多种产学研联盟协同发展,集成创新的生动局面。聚集了180多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占全国的30%以上。积极推广“2810”科普品牌活动,全市公众科学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
二、机遇与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步入攻坚阶段,北京进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关键时期。首都科技发展正值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世界正孕育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创新突破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科技发展模式加快转变,各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气候变暖及能源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催生着新一轮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当前,国家综合国力和首都城市影响力整体提升,使全球资源更加关注中国、关注北京,为我们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分工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此,北京必须高度重视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集聚资源,着力推进国际化进程,加强以科技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力争在新一轮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
(二)我国进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
经过“十一五”的良好开局,“十二五”时期我国进入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北京作为全国创新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有责任、有条件发挥先导和示范作用,在积极服务和配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提升自身持续创新能力;在深入开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加快探索和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进程。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实质性贡献。
(三)北京进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关键时期
2009年,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进入了建设世界城市的新阶段;同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建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其核心区海淀区随后成为科技部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区)。新形势下,“科技北京”建设面临着以创新发展驱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重要使命,进入了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此,必须大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探索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创新带动首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创首都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国际、国内和北京市的新形势为“十二五”科技北京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服务和用好中央科技资源,提升我市持续创新能力;迫切需要进一步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创新创业活力;迫切需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迫切需要进一步以人才激励为核心,突破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从而有效彰显科技对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科技成果广泛惠及民生,促进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竞争优势。
三、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以促进自主创新和成果产业化为主线,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统筹各类科技资源为抓手,以发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作用为关键,着力服务和利用好中央科技资源,促进首都持续创新能力提升;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着力强化首都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促进科技成果惠及民生;着力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使首都经济社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全面支撑“人文北京”、“绿色北京”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国家战略与支撑首都发展相结合。北京的科技发展既要服务于国家战略,为国家的整体发展服务,又要紧密结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需求,为北京市的发展提供支撑。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更好地整合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要素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坚持成果突破与产业化相结合。要关注从成果孕育到实现产业化的整个链条,既要促进科技成果的创新突破,又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围绕高新技术源头前瞻性地提出研发方向、围绕中间环节组织应用示范、围绕市场推动新产品推广和产业化,引领产业向“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
坚持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科技创新有赖于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机制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保证科技创新。要在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同时,注重消除创新发展的各种体制障碍,以体制机制创新带动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创新活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推动首都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服务和利用中央资源的水平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突破一批国际领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创制一批先进技术标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作用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显著提高,科技对首都经济社会和民生事业的支撑效果突显;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持续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新型组织迅速发展,对形成大型企业集团的作用明显;科普工作深入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进一步提升。
到2015年,“科技北京”发展建设的主要指标是:
--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于5.5%
--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总额达到450亿元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10人年
--每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数(件)超过22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件)达到8件左右,每万人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0.55件
--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0%左右
--技术交易额超过1800亿元,向全国辐射与扩散能力显著提高
--高技术产业、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总额超过3500亿元
--认定市级重点实验室累计达到300家左右,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达到200家左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支持累计新建30家左右产业技术创新示范战略联盟
--每千人互联网用户数超过300户
--公众科学素质达标率超过12%
四、实施全面对接工程,大幅提高持续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