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办法:应使吸入蒸气的患者脱离污染区,安置休息并保暖,严重者须就医诊治。眼睛受刺激用水冲洗,皮肤接触先用水冲洗,再用肥皂彻底洗涤。
泄漏处理:首先切断一切火源,戴好防毒面具与手套。用砂土吸收,倒至空旷地方任其蒸发或掩埋。被污染地面用肥皂或洗涤剂刷洗,经稀释的污水放入废水系统。大面积泄漏周围应设雾状水幕抑爆。
(七)乙醇
危险特性:易燃,闪点13℃,自燃点363℃,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有着火、爆炸危险,爆炸极限为3.3-19%。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裂危险。微毒,可做麻醉剂。
应急措施及消防方法:用二氧化碳、雾状水、干粉、1211或抗醇泡沫灭火;用水冷却火场中的容器;驱散蒸气,赶走逸出液体,使稀释成不燃性混合物,并保护施救、堵漏人员。
急救办法:应使吸入蒸气患者脱离污染区,安置休息并保暖;眼睛受刺激用清水冲洗,严重者就医诊治;皮肤接触用水冲洗;误服须大量饮水,严重者须就医诊治。
泄漏处理:首先切断一切火源,戴好防毒面具与手套,用水冲洗多次,将稀释的污水放入废水系统;被污染地面进行通风蒸发残余液体和驱散蒸气;大面积泄漏周围应设雾状水幕抑爆。
(八)硝酸铵
危险特性:为强氧化剂,与可燃物碎末混合能发生剧烈反应而爆炸,受强烈震动也会起爆,在有机物或其它可燃物存在下,能增加爆炸的灵敏性。将硝酸铵加热熔化,即慢慢分解,温度升高到220℃就急剧分解,放出褐色的有毒气体氮氧化物,温度再高分解急剧可导致爆炸。硝酸铵与易氧化的有机物、可燃物、亚硝酸钠、漂白粉、酸、铜、锌、铝、铅等金属粉末及硫等在较高温度下混合,也能引起着火或爆炸。
应急措施及消防方法:着火初期可用雾状水灭火,消防人员须戴氧气防毒面具,并在上风向操作。如果火场中有大量硝酸铵时须注意防范,须用水喷射,并急速将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不得将油脂、木炭或其他可燃物带入硝酸铵中,以防引起全部猛烈爆炸。向熔融的硝酸铵喷水时须特别注意,避免物品爆溅致使火势蔓延。
急救办法:对吸入毒气的患者,须立即送医院救治。
泄漏处理:泄漏物须用水冲洗多次,将稀释的污水放入废水系统。对污染地面冲洗后须用湿布擦净,以免干燥后遇有机物如纸张、木屑、纤维等引起燃烧。
附件4
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区域划分及救护
根据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危害范围、危害程度与危险化学品事故源的位置划分事故中心区域、事故波及区及事故可能影响区域。
(一) 事故中心区域。中心区即距事故现场0~500m的区域。此区域危险化学品浓度指标高,有危险化学品扩散,并伴有爆炸、火灾发生,建筑物设施及设备损坏,人员急性中毒。 事故中心区的救援人员需要全身防护,并佩戴隔绝式面具。救援工作包括切断事故源、抢救伤员、保护和转移其它危险化学品、清除渗漏液态毒物、进行局部的空间洗消及封闭现场等。非抢险人员撤离到中心区域以外后应清点人数,并进行登记。事故中心区域边界应有明显警戒标志。
(二) 事故波及区域。事故波及区即距事故现场500~1000m的区域。该区域空气中危险化学品浓度较高,作用时间较长,有可能发生人员或物品的伤害或损坏。 该区域的救援工作主要是指导防护、监测污染情况,控制交通,组织排除滞留危险化学品气体。视事故实际情况组织人员疏散转移。事故波及区域人员撤离到该区域以外后应清点人数,并进行登记。事故波及区域边界应有明显警戒标志。
(三) 受影响区域。受影响区域是指事故波及区外可能受影响的区域,该区可能有从中心区和波及区扩散的小剂量危险化学品危害。 该区救援工作重点放在及时指导群众进行防护,对群众进行有关知识的宣传,稳定群众的思想情绪,做基本应急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