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扑救毒害性、腐蚀性或燃烧产物毒害性较强的易燃液体火灾,扑救人员必须佩戴防护面具,采取防护措施。对特殊物品的火灾,应使用专用防护服。考虑到过滤式防毒面具防毒范围的局限性,在扑救毒害品火灾时应尽量使用隔绝式空气面具。为了在火场上能正确使用和适应,平时应进行严格的适应性训练。
(5) 扑救原油和重油等具有沸溢和喷溅危险的液体火灾,必须注意计算可能发生沸溢、喷溅的时间和观察是否有沸溢、喷溅的征兆。一旦现场指挥发现危险征兆时应迅即作出准确判断,及时下达撤退命令,避免造成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扑救人员看到或听到统一撤退信号后,应立即撤至安全地带。
(6)遇易燃液体管道或贮罐泄漏着火,在切断蔓延方向并把火势限制在上定范围内的同时,对输送管道应设法找到并关闭进、出阀门,如果管道阀门已损坏或是贮罐泄漏,应迅速准备好堵漏材料,然后先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或雾状水等扑灭地上的流淌火焰;为堵漏扫清障碍,其次再扑灭泄漏口的火焰,并迅速采取堵漏措施。与气体堵漏不同的是,液体一次堵漏失败,可连续堵几次,只要用泡沫覆盖地面,并堵住液体流淌和控制好周围着火源,不必点燃泄漏口的液体。
附件3
部分危化物品概况及其处置措施
(一)氰化物
危险特性:不燃物,与氯酸盐或亚硝酸钠(钾)混合引起爆炸,遇酸或露置空气中能吸收水份和二氧化碳分解出剧毒的氰化氢气体。口服剧毒,气态及粉状氰化物可被吸入而中毒,严重者致死。氰化物分子中引入卤原子则刺激作用增强。
应急措施及消防方法:氰化物是不燃物,大火时应尽量抢救商品,防止包装破损引起环境污染。消防人员必须穿戴供氧防毒面具及全身防护服。邻近地区火灾时可用雾状水灭火,禁止使用酸碱灭火剂。
急救办法:对吸入中毒者(救护人员至现场必须戴好供氧防毒面具)急救要迅速,使患者立即脱离污染区,脱去受污染衣着并在通风处安卧、保暖,在现场立即打开一支亚硝酸异戊酯,使吸入15-30秒,必要时隔2-3分钟再吸一支,一般不超过两支,同时迅速送医院救治。如呼吸停止须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切不可用口对口的人工呼吸)。眼睛受刺激或皮肤接触须用大量水冲洗。
泄漏处理:对泄漏物处理必须戴好防毒面具和手套,扫起泄漏物并倒至大量水中,加入适量次氯酸钠,放置24小时,确认氰化物全部分解后,稀释放入废水系统。污染区用次氯酸钠浸泡24小时后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污水放入废水系统。
(注:本条为氰化物通性,但不适合络合物的铁氰化物和亚铁氰化物)
(二)液氯
危险特性:氯气在空气中不燃,但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燃性气体或蒸气也都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氯气能与许多化学品如乙炔、松节油、氨气、金属粉末等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产生爆炸性物质。能与金属和非金属发生腐蚀反应。对眼睛和呼吸系统的黏膜有极强的刺激性,如与潮湿空气接触则生成初生态氧并形成盐酸,能致使机体组织发生严重的炎症。
应急措施及消防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及全身防护服。需关闭钢瓶阀门,切断气流以消杀火势。用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并用水喷淋保护去关闭阀门的人员。
急救办法:应使吸入气体的患者脱离污染区,安置休息并保暖,严重者送医院抢救。眼睛受刺激用水冲洗,严重的就医诊治。皮肤接触先用水冲洗,再用肥皂彻底洗涤。
泄漏处理:一旦发生氯气泄漏,应将人员迅速撤离上风处。应急处理人员必须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全身防护服,切断一切火源,关闭漏气阀门,喷雾状水稀释、溶解,然后抽排(室内)或强力通风(室外)。如有可能,用管道将泄漏物导至还原剂(酸式硫酸钠或酸式碳酸钠)溶液。也可以将漏气钢瓶浸入石灰乳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