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
积极争取中央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大政府对粮食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粮食流通行业发展建设,提高粮食流通的现代水平、科学储粮水平和质量检测能力。合理使用粮食仓储设施维修资金,维护好市储备粮相关基础设施。合理使用粮食产销合作专项资金,支持本市国有企业在主产区建立粮源采购基地。
(三)推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
落实市储备粮承储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发展。落实国家对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政策,在固定资产购置、技术升级改造、技术引进、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探索粮食产业园区建设,支持粮食物流业发展。加强与中央在京企业的合作,发挥中央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四)推进粮食科技创新。
应用绿色储粮、远程电子测温、网络视频监控等技术,提高科学储粮水平。发展集装化装备、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推动现代粮食物流产业发展。调动专业科研机构积极性,利用社会科研资源,加快粮食质量快速检测技术、主食品工业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五)加强粮食流通法制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完善《
北京市储备粮管理办法》配套制度,确保市储备粮数量和质量安全。加强粮食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加强粮食普法宣传,提高粮食经营者自觉依法经营意识。
(六)加强粮食流通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干部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鼓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党政干部到基层和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深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推动技能人才队伍梯次配备。鼓励企业开展职业培训和岗位练兵,促进技术交流和学习。推行企业首席技师制度,引导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人才考核评价、岗位使用和激励保障机制。
(七)引导科学节约用粮。
深入开展爱粮节粮宣传工作,倡导崇尚节俭、科学饮食、健康消费的生活理念和饮食文化,减少食品的不合理消费,摒弃不健康的消费习惯,促进形成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推广农户科学储粮技术,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倡导科学用粮,提高粮食综合利用效率和饲料转化水平。大力实施“放心粮油”工程,提高城乡居民粮油食品安全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