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优化粮食加工业布局,提高原粮转化能力和成品粮供应能力。
粮食加工企业布局尽可能与仓储设施有效衔接,提高产业的集聚度,逐步向板块结构和物流园区方向发展。面粉加工业重心向衔接河南、河北、山东小麦进京方向发展,逐步在本市南部地区形成面粉加工业中心。大米加工业重心向衔接东北稻谷进京方向发展,逐步在本市东部、东北部地区形成大米加工业中心。玉米加工业与饲料和酿造业相衔接,逐步在本市北部、东北部地区形成玉米加工业中心。在本市及周边地区,保持合理、均衡、稳定的粮油加工能力,支持本市粮油应急加工企业的发展,原粮转化能力和成品粮供应能力进一步提高。加强与中央企业及本市周边大型粮油加工企业的合作。规范和引导多元化大米加工企业的发展。鼓励外地在京有品牌影响力、有一定规模、信誉好的粮油加工企业开展经营。
(五)优化粮源采购基地布局,增强本市粮源掌控能力。
按照“布局合理,渠道可靠”的原则,加快外埠粮源采购基地建设。支持本市企业在东北地区建立稻谷采购基地,在河南、河北等地建立小麦采购基地,在天津港建立食用油采购基地。支持条件较好的粮源采购基地,向采购、加工、储存一体化方向发展。通过外埠粮源采购基地建设,使本市对外埠粮源的直接掌握能力提高到每年120万吨,占全市总消费量的20%以上。支持本市企业通过收购、租赁、合作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拓宽粮源采购渠道,细化品种结构,加强粮食产销合作。加强省市政府之间的粮食产销合作,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粮食产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
(六)健全现代粮食产业体系,提高粮食产业发展实力。
发挥首都经济发达、粮食消费能力强的优势,加快健全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现代粮食物流和加工为依托,科技为支撑的粮食产业化体系。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发展,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以发挥主渠道作用为重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切实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引导多元市场主体发展,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粮食流通领域,参与对主产区“一手粮源”的组织和粮食加工、批发、零售环节的经营,满足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共同繁荣粮食市场。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可以通过联合重组方式做大做强,加快粮食收购、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发展成为主业突出和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集团化公司。加快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安全营养、绿色环保的现代粮食加工业。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利润空间,提高盈利能力。推进传统主食品的工业化生产,满足人们快节奏的生活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