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本市粮食流通的主要任务是:围绕一个主题,提高两个能力,优化三个布局,健全四个体系。“一个主题”是建设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相适应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两个能力”是日常供应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三个布局”是粮食仓储业布局、粮食加工业布局、粮源采购基地布局;“四个体系”是粮食产业化体系、粮食调控体系、粮食市场体系、粮食行政执法保障体系。
(一)完善首都粮食供给保障体系,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按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对粮食流通工作的新要求,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判断和要求上来,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向粮食安全的高端形态发展。健全粮食安全调节机制,加快粮食购买便利化、粮食产品营养化、知名品牌丰富化、经营主体多样化、仓储管理规范化、粮油储藏绿色化,不断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粮食新需求,实现粮食价格基本稳定、供求基本平衡、流通规范有序、企业快速发展。坚持“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理念,增强行业凝聚力、自豪感和责任意识,集全行业之力保障民生,方便百姓生活,把粮食行业打造成为“百姓的贴心行业”。
(二)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日常供应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
按照“基础有提高,应急有保障”的原则,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淘汰即将进入报废期的老旧仓房,增建符合科学储粮、绿色储粮要求的高大平房仓和低温仓,提高配套设施的科技水平,进一步改善储粮基础条件。选择条件较好的国有粮食仓储企业,新建大米、面粉加工和分装设施,逐步实现粮食仓储和加工无缝衔接,提高应急供应能力。选择具备条件的粮食储备库作为跨省物流通道的节点,配备散装、散卸、散存设施,提高粮食快速接卸和发运能力。做好本市与国家粮食物流规划的衔接,落实重点项目,加强粮食储备库、重点加工企业、重点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加快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加快“北京市粮食安全实时监测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建设,提升粮食流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三)优化粮食仓储业布局,提高科学储粮水平。
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渠道多样,技术创新、结构优化,整合资源、修建结合”的原则,加快粮食仓储业布局调整和结构升级,更好地适应北京城市发展和政府调控的需要,增强大型粮库的辐射能力。调整仓型结构,新建仓型以符合国家“四散化”要求的高大平房仓为主,力争高大平房仓比重达到总仓容的65%以上,配备机械通风设施、计算机管理系统、环流熏蒸、粮情测控设施。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能源,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推广绿色储粮技术,采取仓房保温隔热、惰性粉防虫、气调储藏等手段,逐步提高低温储粮、准低温储粮、不投药储粮的比例,加快绿色储粮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发挥北京市粮油食品检验机构的技术优势,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改善检验室条件,增加检验设备,提高市储备粮承储企业粮油质量指标和储存品质指标的检验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