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技支撑,转变发展方式。应用信息、生物、材料等高新技术的成果,改造传统粮食产业,推广低碳技术,发展绿色储粮,减少粮食损耗。加快粮食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升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保障民生。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完善粮食质量标准控制体系,保障城乡居民粮食消费安全、便利。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市粮食流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紧紧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要求,以更高的标准构建首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加快粮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把北京建设成为繁荣、和谐、文明、宜居、健康的首善之区,做出粮食行业应有的贡献。
-- 粮源供给稳定充足。产销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外埠粮源采购基地进一步拓展,粮食流通渠道畅通,加工能力均衡、稳定,粮食供应充足、快捷,本市粮源控制力明显增强。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市粮食年消费量520万吨左右,其中本市自产120万吨左右,外埠粮源采购基地掌控粮源120万吨左右,本市可以直接控制的粮源占消费量的近50%。
-- 粮食市场繁荣稳定。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价格水平合理,法律保障体系健全,市场秩序良好,重点企业示范和带动作用明显,多元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粮食仓储、加工、采购基地布局进一步优化,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产业发展实力明显提高,基本实现粮食购买便利化、粮食产品营养化、知名品牌丰富化、经营主体多样化、仓储管理规范化、粮油储藏绿色化。
-- 调控能力不断增强。建立市储备粮规模、结构随人口、消费量变化的动态调整机制,粮食储备充足,信息监测及时、准确,市场监管到位,调控机制健全,能够保持粮食市场平稳运行。市储备粮总规模不低于全市城乡居民6个月正常消费量,其中成品粮油储备规模不低于15天正常消费量。原粮转化能力和成品粮供应能力明显增强,成品粮应急生产能力由60%提高到70%,应急反应机制健全,应急保障能力居全国领先水平。
--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加快老、旧仓房的更新改造,新建与成品粮储备需求相适应的低温仓,增建重点国有企业的大米、面粉加工和分装设施,符合国家标准的高大平房仓比例由50%提高到65%,粮食总仓容增加10%。绿色储粮技术广泛应用,储粮信息化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市储备粮科保率达到100%。
四、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