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建设规模和区域布局
6.1 核桃生态区划
我省地理环境独特,立体气候明显,核桃几乎遍布全省。在贵州,影响核桃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海拔高度。按核桃适宜生长的海拔高度划分,我省核桃生态区划主要为:黔西北海拔900-1800米的区域:包括威宁、赫章、毕节、大方、黔西、纳雍、织金、金沙、水城、钟山、六枝、盘县、普定等13个县(市、区、特区)。黔东、黔西南、黔南海拔900-1500米的区域:包括德江、沿河、思南、普安、兴仁、安龙、长顺、惠水、罗甸、望谟、龙里、贵定、紫云等13个县(市)。黔北、黔中、黔东南900m-1400m的区域:包括正安、道真、务川、遵义、湄潭、凤冈、桐梓、绥阳、余庆、息烽、开阳、修文、清镇、紫云、西秀、平坝、镇宁、关岭、锦屏、天柱、黎平、从江等22个县(市、区)。
6.1.1 核桃种植最适宜区。威宁、赫章、毕节、大方、黔西、纳雍、织金、金沙、水城、钟山、六枝、盘县、普定、普安、正安、道真、务川、仁怀、习水、桐梓、绥阳、沿河、德江、思南、息烽、开阳、长顺、晴隆、镇宁、关岭等30个县(市、区)。
6.1.2 核桃种植适宜区。遵义、湄潭、西秀、平坝、龙里、贵定、修文、清镇、惠水、福泉、瓮安、余庆等12个县(市、区)。
6.1.3 核桃种植普及区。由于我省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各地都有分散的核桃种植适宜区域,对此,省扶贫办将同样给予积极扶持。
6.2 核桃基地建设
规划“十二五”期末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000万亩。主要分三种种植方式实施。一是果用林种植(标准化核桃生产基地)方式。利用25度以上坡耕地、疏林地、迹地和五旁四坎等土地(以株折亩)发展果用林860万亩,种植密度为每亩23株,其中,嫁接苗17株,本地优质实生苗6株;二是果材林兼种方式,发展果材兼用林60万亩,种植密度为每亩56株;三是石漠化地种植80万亩。
6.3 品种、加工、市场体系建设
6.3.1 良种繁育基地和采穗圃建设。我省当务之急是要加快良种繁育基地和采穗圃建设。对现有优质核桃母树建档立卡,造册登记,与农户签订种籽、穗条采购协议,做好育苗前期准备工作。应通过调查研究对现有的核桃良种基地加强管理,使之规范化、标准化。对劣种实生树通过高接换种予以改造。核桃品种建议选择黔核5号、黔核6号、黔核7号、黔核8号等,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为把好穗条采集关口,确保穗条质量,省扶贫办和省林科院、贵大将根据我省核桃生长的区域性特点、气候区域条件,将在省林科院、赫章、水城等地建9个采穗圃基地,见表6-1。从2014年后,原则上不再从省外进苗。
表6-1
规划新建采穗圃面积表
单位:亩
┌─────────────┬─────────────┬─────────────┐
│序号 │单位 │采穗圃面积 │
├─────────────┼─────────────┼─────────────┤
│1 │省林科院 │450 │
├─────────────┼─────────────┼─────────────┤
│2 │息烽县 │100 │
├─────────────┼─────────────┼─────────────┤
│3 │普定县 │100 │
├─────────────┼─────────────┼─────────────┤
│4 │赫章县 │150 │
├─────────────┼─────────────┼─────────────┤
│5 │毕节市 │100 │
├─────────────┼─────────────┼─────────────┤
│6 │水城县 │100 │
├─────────────┼─────────────┼─────────────┤
│7 │正安县 │150 │
├─────────────┼─────────────┼─────────────┤
│8 │普安县 │100 │
├─────────────┼─────────────┼─────────────┤
│9 │德江县 │150 │
├─────────────┼─────────────┼─────────────┤
│10 │惠水县 │100 │
├─────────────┼─────────────┼─────────────┤
│合计 │ │1500 │
└─────────────┴─────────────┴─────────────┘
6.3.2 加工产业建设。为了加快推进我省核桃加工业的发展,在完善升级已有的盘县、赫章两家加工企业的基础上,要根据核桃生产基地的发展规模和进程,制订核桃加工业的发展规划。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培养一批核桃加工骨干企业,新建大型加工企业。同时加强综合利用,优化产品结构,改变过去加工产品单一的局面。例如,引进快速液压法制取核桃油后,利用含有部分油脂的核桃蛋白,既可以加工成半脱脂核桃粉,也可以加工成品质稳定的半脱脂核桃乳。核桃壳可以生产活性炭或磨料,也可加工工艺品。引进技术、设备生产核桃壳超细粉,用途更为广泛。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支持有一定潜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品牌建设,特别是要充分发挥贵州省现有龙头企业的品牌和带动作用,建设分工合理、产品结构优化、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群体。
6.3.3 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包括市场营销体系、市场信息、流通设施和销售渠道等。一是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组建核桃营销协会、果农协会和产销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果农与企业的链接,形成利益共同体,统一产品质量标准。二是抓好产品销售网络建设,采取委托代理销售、联营销售、设立专卖店等形式,不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三是规划建设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吸引更多的核桃及其加工产品进场交易。四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准确地为果农提供市场需求和价格行情,促进果品适时适价销售,争取优果优价。五是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培育一批优势品牌,做大做强。申报品牌专利权,完成创新产品的注册登记,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促进产品的营销和增值,赢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第七章 产业发展技术路线
省扶贫办委托省林科院和贵州大学作为全省核桃产业发展的技术依托单位,主要负责核桃生产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优质种苗选育、苗木嫁接指导、建立采穗圃等工作。
7.1 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突出重点,规模发展
根据核桃生态适应性划分栽培区划,把栽培最适宜区作为核心发展区,栽培适宜区作为积极发展区,栽培较适宜区作为普及发展区,优先启动核心发展区,其次安排积极发展区,带动普及发展区。核心发展区和积极发展区的基地都要适当集中,形成规模,连成板块。
7.2 选育、推广优良品种
一是组织科技力量,联合攻关,选育适合我省生态环境条件的新品种;二是开展群众性的选种工作,从我省核桃庞大的实生变异群体中发掘新品种;三是选用现有的优良品种,作为基地建设的主栽品种。
7.3 确保高标准建园,实行规范化管理
分别制订核桃基地的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经济联合体,保证在建园和果园管理过程中,执行生产技术规程。并在示范的基础上,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执行产品新标准,保证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基地的生产水平。
7.4 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产品深加工
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内联基地,外联市场。无论是核桃的分级、包装、销售,还是发展产品的深加工,都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推进产业化进程。
7.5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科技水平
利用各种措施和手段,加快普及核桃生产的主要实用技术,积极推广科学施肥、土壤改良、整形修剪、病虫害综合防治、间作套种、适时采收、科学调制等丰产栽培技术。通过办培训班、现场施教、田间指导,强化对果农的技术培训,提高果农的科技素养,推广应用先进的实用技术,提高果园的管理水平。要重点培养一批“核桃专业辅导员”和苗木嫁接(特别是“高枝嫁接”)能手,让他们成为核桃生产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依靠科研院校,积极开展良种选育、丰产栽培、深加工技术等重点课题的研究,以新的科技成果引领产业发展。
7.6 加强有害生物防治,确保核桃产业安全
积极开展核桃主要有害生物调查,认真做好预测预报及防控工作;加强核桃重大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研究及重大有害生物的防控;林业森防部门和农业植保部门是核桃有害生物防控的职能部门,全权负责核桃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及防控,把核桃有害生物危害降低到安全程度以下,确保核桃产业的安全。
第八章 投资概算与效益分析
8.1 投资概算